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蒋介石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是课本中的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从时间上:注意政策的阶段性。这一政策是蒋介石在1932年的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破产。所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3.
答:目前国内学术界很多人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提出来的.例如,荣孟源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第1页的“编者说明”中就这样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寇侵占了我东北三省。蒋介石对此采取不抵抗政策,实行对外妥协退让的路线,并且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口号。”再如,四川大学历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曾长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方针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与不抵抗政策有何关联?有的同志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迫使国民党政府改变其不抵抗政策。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任外长宣誓会上演讲,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考’……”[1]笔者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并非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改变,两者一脉相承,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一、周年代蒋介石提出的“摇外必先安内”有其特定的政治内…  相似文献   

5.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6.
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学与练》中有这样一道题:哪一事件之后,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西安事变D.华北事变答案:(A)我们认为此命题不准确,缺乏严密的科学性,答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碎片     
蒋介石曾经预感: 自己将败于毛泽东之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为进一步“围剿”红军,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强化军事力量,于1933年7月18日在江西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任团长,陈诚为副团长,轮流调集军官,施以反动的政治、军事训练。其主要课程有《剿匪手本》、《剿匪要诀》、《剿匪部队训练要旨》、《战时政治工作》等。  相似文献   

8.
朱巧明 《湖南教育》2002,(13):51-51
目标明确仔细读。《中国近现代史》的编排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为此,教师要在上课前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精心设计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的试题,要突出重点、难点。例如,我在讲《红军的战略转移》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道题:1.1934年10月红军为什么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蒋介石为什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其实质是什么?与不抵抗政策是什么关系?3.什么叫“左”倾错误?王明“左”倾错误有哪些表现?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在“七七”事变前制定并实施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根据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此政策进行客观分析可知,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由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和国家的对内职能决定的,也是当时特定的、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产物,与蒋介石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27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后,国民党实行消灭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为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方略,由城市转向农村。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从军事上、政治上大力整合内部,实施政治体制与财政经济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向前推进一步。面对日本大举进攻中国,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积极进行抗战准备,与共产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前后,国民党派系政争很激烈,消灭反蒋势力是蒋介石制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台湾学者提出该政策为中国抗战争取数年战备时间等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 41页 :“在国民党五中全会上 ,蒋介石说 ,他的‘抗战到底’的‘底’ ,就是‘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这种表示 ,意味着可以放弃东北和华北的主权……”193 1年“九·一八”事变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亡 ,全国人民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进一步助长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北后 ,对华北又发动了新的侵略扩张 ,193 3年初日寇占领热河省 ,并对山海关等长城…  相似文献   

13.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党30午代采取的一项延续时间较长,影响重大的政策。它是蒋介石在内部纷争不断和外患交加的错综复杂形势下提出的,是当时主观、客观及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这一政策从表面上看带有某种客观性,但本质上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事实看,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的瞬间沦陷,不应归咎于张学良,而应追究到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的妥协政策。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主要根源于他的民族失败主义、“依靠公理”论、“以夷制夷”论、“牺牲东北”论以及“攘外必先安内”说。九一八事变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却。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与我党“逼蒋抗日”张建芳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继之又不断地向内地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当时掌握国家权力的蒋介石集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妥协退让,对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第五次“围剿”方略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3年蒋介石为第五次“围剿”制定了一整套新的计划方略,使其最终赢得这场战争。该方略通体散溢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深刻地表现出其反共的不遗余力,是研究三十年代前期中国的政治、军事以及国共两党战争规律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中国四大家族根本利益的政权。这个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发生了由不抵抗到被迫抗战的变化。本文把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它的规律性。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塘沽协定》。这一阶段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其对外政策是采取亲英美、反苏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对内是集中军事主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田中内阁时期,早于1927年6月下旬及8月13日,先后召开两次  相似文献   

18.
影视剧《远东阴谋》中张学良将军身旁有个侍卫官,镜头很多:参加执行清除暗通日寇的杨震霆、常荫槐,“九·一八”之夜对蒋介石下令不准张学良抵抗的电报痛心疾首。后在1936年12月12日晨,又领一营人冲进临潼华清池卧室,一直追寻上山,终将蒋介石擒获。他,便是东北军卫队一营上校营长王玉瓒。王玉瓒,1899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夏村农民家庭。青年时投笔从戎,在东北军从上士文书升到上校营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随部队退往关内,携家带眷,受尽了沦亡之苦。1936年,…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原因有三:一是强烈的息争御侮爱国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促使;二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认识上质的变化和他与蒋介石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一、二是内因,三是外因。  相似文献   

20.
自开火车去南京请愿纪实──上海学生响应北平“一二·九”学运的一幕黄大能1935年12月9日北平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已整整过去60年了。作为亲自参与上海学运的我,尚历历在目。“九·一八”后,由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在短期内拱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