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海林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65-66
大槐树移民是明初发生在山西的一次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移民。本文从元末社会动荡、靖难之役、山西形势三个方面探讨了明初山西移民的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2.
全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2):29-32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以“清君侧”之名举兵,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儿朱允炊的帝位,是为明成祖,而建文帝则下落不明。历来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史书记载各异。有说“自焚”而死,有说出亡民间了。自此成为了六百多来年的一桩谜案,使得后世的学者试图从现存史料的各个方面去探寻明建文帝的下落。 相似文献
3.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倾注心血的名篇之一,在《史记》中地位独特。本文将立足原文,参照与之相关的《汉书·李广苏建传》、《太史公自序》、《卫将军骠骑列传》、《报任少卿书》等,对《李将军列传》的写作目的层层挖掘,展现太史公所要传达的志、冤、刺,从而体会史迁史笔,进入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女仙外史>以明代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为背景,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唐赛儿的"复国"事业.唐赛儿是正义的化身,她的复国大业也得到了仙、凡、魔三界的共同支持,但这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作者将这一切都归之于"天命",以"天命"来解释历史成为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既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与明清易代时期文人特殊的创作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潘东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49-50
<史记·李将军列传>是真、善、美有机完美的结合.它的"真"表现为事真、人真、社会本质真;它的"善"表现为对李广的同情和赞扬,对黑暗势力的憎恨;它的"美"表现为人物形象的美和为此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方法的美. 相似文献
6.
7.
宁夏出土文献有图录型成果出版,个案研究多集中于唐及唐以前出土文献,明朝出土石刻文献研究还很薄弱。《明昭毅将军红山杨公合葬墓志铭》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宁夏举人黄鹍撰写,碑文主要记志主杨钊生平及其七代世系。文章据拓片重新繁体录文,并结合传世文献主要从杨钊世系、杨钊抗击吉囊寇边入侵及铭文撰者等方面对志文予以疏证。杨钊可能是随父杨英于明弘治四年(1491)十月迁至宁夏前卫,后迁至宁夏后卫,嘉靖十三年(1534)七月蒙古鞋靼吉囊部入寇内侵安定、会宁等地,杨钊奋勇抗敌,后立功升迁。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曾被梁启超列为《史记》十大文学名篇之一。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戎马一生,为西汉王朝立下了辉煌功 相似文献
9.
徐同林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1,(1):60-63
一篇课文,犹如一个支点;由此及彼的运动,可以成为一条线;再向多方向延展,便可以成为一个面。要获取语文教学的高效益,就必须走由点到线到面之路。解读司马迁《李将军列传》这样的经典名篇,即可采用延伸阅读法,以求触类旁通之效。可以说,《李将军列传》是一部悲壮的史诗,正如《史记》乃"无韵之离骚"那样。只不过,它是由多首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组合而成的。大而言之,七十列传等也大致如此。 相似文献
10.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对后代文人影响最大的篇目之一。在唐人的诗歌中 ,出现了不少与李广有关的诗句。唐人所接受的李广形象 ,或是能骑善射的飞将军 ,或为仁爱士卒的好上将 ,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失意者 ;而在李广与卫青、霍去病的并列接受中 ,又出现了某些矛盾。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 ,既来自于文本本身的内容 ,也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氛围及诗人本身的遭遇和情感有关。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唐代历史作一个侧面的观照 ,也能够从中解读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的某些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1.
李新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1):41-44
万历时期,边疆危机严重。辽东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利用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成长为一名能征惯战的将领。作为军事统帅,万历三大征战,李如松参加了二次,充分说明他的军事才能,并由此奠定了其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13.
14.
颜广文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2):94-98
明代门摊课是明朝政府向商铺经营者征收的一种定额营业税。门摊课自始至终通行于有明一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实行以门摊课为中心的税制改革,把按营业额比率而定的商税并入到定额营业税的门摊课中,实现了两税合征。这次税制改革,既减轻了商人负担,又确保了国家的营业税收入,是中国古代税制改革一次较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杨立志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4):33-36
<酌中志>、<明诗综>著录明代宦官诗十一首,其余多不成章.鉴于明代宦官提督湖广武当山达二百年之久,故在点校整理明清时期纂修的<大岳太和山志>时,又发现明代宦官咏武当山的诗作七首.现对这些宦官的生平和诗中涉及武当山的典故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17.
胡绍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4):4-7
李定国率领的大西农民军进入黔、滇地区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大西农民军放弃了原来的宗旨,决定采取联明抗清的策略。其联明抗清能够实现的原因主要是李定国在黔、滇民族地区采取了联合各地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抗清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一、积极联合黔、滇各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组成抗清力量;二、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和汉族地区同样的土地政策和发展生产、严惩贪官的政策;三、在大西农民军中实行了少数民族士兵和汉族士兵一律平等的政策;四、实行了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政策。由于这些政策的实行,使大西农民军取得了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参与,建立起了抗清根据地,共同进行抗清斗争。 相似文献
18.
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
姚晓菲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2):57-62
文章认为,明代笔记中散杂着大量有关西域的记载,这些文献虽零散琐碎,却内容丰富,是作者最直观的认识与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学价值,为人们了解更为丰富的西域历史社会风情,提供了有血有肉的纪闻资料,是了解古代西域的又一重要窗口。同时以明代笔记为切入点,对散见于其中的有关西域的记载及其价值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