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莓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草莓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萃取效果比在碱性条件下好,温度对草莓红色素萃取的影响不是很大,通过正交实验对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萃取溶剂为2%的柠檬酸,pH值为2,温度40℃,萃取时间2h。  相似文献   

2.
开发非常规饲料是缓解饲料资源不足、降低畜禽养殖成本、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玉米柠檬酸渣是柠檬酸生产企业副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用作畜禽配合饲料原料有着很好的开发前景。文章对玉米柠檬酸渣饲料资源特点、营养特性、在动物生产中应用效果与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利用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高产黑曲霉突变菌株以玉米粉为原料的生物反应器扩大发酵,以期获得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柠檬酸的发酵工艺。创新要点:以玉米粉为原料,系统地研究了筛选得到的高产菌株在50 L生物反应器中不同糖浓度发酵生产柠檬酸的特性,最终优化出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柠檬酸的发酵工艺。研究方法:(1)利用淀粉酶对粉碎后的玉米进行液化,然后过滤,最终得上清液;(2)以50 L生物反应器作为发酵设备,对筛选得到的高产柠檬酸菌株进行扩大培养;(3)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时期中积累的柠檬酸含量和剩余的残总糖,最终优化出高效率生产柠檬酸的发酵工艺。重要结论:以不同糖浓度的液化玉米粉上清液作为碳源,突变菌株H4002能积累177.7~196.0 g/L的柠檬酸,效率能达到2.96~3.27 g/(L·h),尤其当糖浓度为210 g/L,H4002菌株表现出最佳的柠檬酸生产水平,如柠檬酸积累187.5 g/L,生产效率达3.13 g/(L·h)。上述结果说明了突变菌株H4002拥有快速生产柠檬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研究高产黑曲霉突变菌株以玉米粉为原料的生物反应器扩大发酵,以期获得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柠檬酸的发酵工艺。 创新要点:以玉米粉为原料,系统地研究了筛选得到的高产菌株在50L生物反应器中不同糖浓度发酵生产柠檬酸的特性,最终优化出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柠檬酸的发酵工艺。 研究方法:(1)利用淀粉酶对粉碎后的玉米进行液化,然后过滤,最终得上清液;(2)以50L生物反应器作为发酵设备,对筛选得到的高产柠檬酸菌株进行扩大培养;(3)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时期中积累的柠檬酸含量和剩余的残总糖,最终优化出高效率生产柠檬酸的发酵工艺。 重要结论:以不同糖浓度的液化玉米粉上清液作为碳源,突变菌株H4002能积累177.7--196.0g,L的柠檬酸,效率能达到2.96~3.27g/(L·h),尤其当糖浓度为210g/L,H4002菌株表现出最佳的柠檬酸生产水平,如柠檬酸积累187.5g/L,生产效率达3.13g/(L·h)。上述结果说明了突变菌株H4002拥有快速生产柠檬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铜含量的绿色化方法。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铵-氨水(EDTA-Cit-NH3·H2O)配制成p H9.0的缓冲体系中,用淀粉作稳定剂,缓冲液中的柠檬酸铵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掩蔽剂,铜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形成稳定的黄色络合物,待测物不需要有机溶剂萃取分离,可直接在水溶液中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该络合物在λ=450 nm处有最大吸收,铜离子浓度在0.2~3.2μg/m L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线性相关系数r=0.998 9。在豆奶粉铜测定中,加标回收率92.5%~102.7%,平均回收率为99.28%,相对标准偏差(RSD)5.67%。离子干扰实验表明,溶液中的EDTA、柠檬酸铵可以很好地消除钙离子、镁离子、三价铁离子、锌离子等离子的干扰。此方法避免了传统铜含量测定方法中四氯化碳萃取的繁琐与四氯化碳的毒性,实现了测定方法的绿色化;同时减少了萃取分离过程中样品的损失,提高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以滑子菇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食盐、白砂糖、红麻辣椒油、柠檬酸对调味滑子菇口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调味滑子菇口味的主要因素是食盐的添加量,其次是白砂糖、红麻辣椒油,最后是柠檬酸.调味滑子菇的最佳生产配方为滑子菇100%、白砂糖3.5%、食盐3.2%、红麻辣椒油0.4%、柠檬酸0.06%等.  相似文献   

7.
柠檬酸有机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柠檬酸生产有机废水处理目前比较成熟、可靠的工艺就是厌氧-好氧二级生化处理技术.通过对某柠檬酸生产企业有机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试验探讨,探究了该处理工艺的优点及需要改进的方向,为柠檬酸生产企业对有机废水处理改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学》2011,(7):75-76
据2011年1月20日《新民晚报》报道,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由“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后在人体细胞内生成并累积的代谢物“2HG”诱发神经胶质瘤的作用机制。这一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新一期肿瘤研究国际学术期刊从(Cancer Cell)上。  相似文献   

9.
一忌只动手不研究。《配置汽水》是我们根据教科版“混合物”单元编写的课。该课本应引导学生探究小苏打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比,在配制汽水时会有三种现象出现:1.柠檬酸过多,小苏打完全消失,泡沫停止出现,此时口尝感觉很酸;2.小苏打过多,水中有一些小苏打难溶化,泡沫停止出现,此时口尝感觉苦;3.柠檬酸和小苏打配比适中,两种物质全部溶化,水略酸,有刺舌的感觉。有的教师上课时,没有抓住找“小苏打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比”这个关键目标,而是一开始就叫学生用小苏打、柠檬酸、白糖三种东西配制汽水,然后叫学生分组汇报各组的小苏打、柠檬酸、糖三者的…  相似文献   

10.
以二甲苯为萃取剂,通过二次萃取的方式,对2,4-二氯苯氧乙酸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萃取剂种类、油水比、废水pH值以及反萃液的pH值对提纯氯代酚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萃取油水比为0.4/1,pH在4.60-4.62,一次反萃液的pH值在5.05左右,氯代酚萃取效率达到最高。使得废水中的氯代酚能够返回生产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清水藕片罐头生产中,在预煮液中添加三种保脆剂:葡萄糖、氯化钙和乳糖,并添加0.1%柠檬酸,进行保脆效果比较实验,选择了清水藕片的最佳保脆工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柠檬酸对土壤磷释放和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对土壤磷素的释放有促进作用,土壤磷释放量与柠檬酸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模型定量表示。在柠檬酸浓度较低时,外源加入磷量对平衡液中磷浓度起主导控制;当柠檬酸浓度较高时,柠檬酸起主导作用。柠檬酸处理后,平衡液中磷含量与土壤磷吸附量之间可以用肥力—产量模型来表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作者在从事铷、铯萃取分离十六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有关萃取级联的计算,特别是作者在分馏萃取计算方面的体会,对从事萃取设备设计及实验方案的选定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有机酸、明胶、医药、淀粉糖四大系列产品的生产、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进出口业务等为一体的我国生化领域大型骨干企业。主导产品柠檬酸生产能力6万吨/年,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产品90%出口,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  相似文献   

15.
清水藕片罐头生产中的保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清水藕片罐头生产中,在预煮液中添加三种保脆剂:葡萄糖、氯化钙和乳糖,并添加0.1%柠檬酸,进行保脆效果比较实验,选择了清水藕片的最佳保脆工艺。  相似文献   

16.
用溶剂萃取法从酸性液中(PH 值为0.5—1.0之间)提取钼,国内外报道不少,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逐年增多,但结果(萃取率为94.3%)都不够理想,为了提高从焙烧钼精矿的烟尘淋洗液中萃取钼的萃取率以及钼的反萃取,本人进行了一些研究,使这一指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胺醇萃取剂NTAB-182在盐酸介质中萃取钯时稀释剂、萃取剂浓度、萃取平衡时间的影响。用HNO_3可反革取钯。用连续变换法、饱和法及元素分析法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萃取动力学研究表明,萃取反应主要在界面上进行。  相似文献   

18.
用N1235从HCI—H2SO4混酸溶液中萃取铜(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厂生产化学品排放的含铜废液中,含铅8-12克/升,废酸的浓度高达5-6mol/dm3,我们先用N235萃取铜,提取铜后的废液供钢铁厂仡酸洗液,本文从HCl-H2SO4混酸溶液对N235萃取铜的条件,萃取平衡反应以及萃合物组成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青霉素提炼生产一直采用青霉素发酵滤液乙酸丁酯萃取青霉素游离酸碱化反萃取成盐减压共沸结晶工艺,碱化反萃取形成的青霉素G钾水溶液的不稳定一直是一个困扰成品青霉素G钾收率高低的关键因素,此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本文利用生产过程中青霉素G钾水溶液进行小试数据分析,找出青霉素G钾水溶液稳定性与成品收率的对应关系,对现青霉素G工业盐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生产镓是从铝士矿在生产铝的母液中回收镓,提镓的方法有中和,置换等老方法,也有溶剂萃取等新方法。磷酸三丁酯(TBP)是使用较多的一种萃取剂,但一般要在2—6NHCl盐酸介质中才能对镓进行萃取[1],盐酸不仅价格高,而且挥发性大,腐蚀车间设备,造成恶劣的操作环境。本文采用TBP从H_2SO_4—NaCl体系中萃取镓,减轻了HCl挥发造成的危害,寻找出了较适宜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