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课了,每个学生打开"小蓝",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通过"联想"功能查找,或者使用手写笔画图,还可以先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有时间了再边听边写;回到家,还是面对"小蓝",可以很方便地复习、写作业,再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来一番漫游和探究,家长可直接凭账号将育儿心得或困惑上传,  相似文献   

2.
欧轶生 《考试周刊》2009,(17):83-83
在新课标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思想"。因此,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华荣 《高中数理化》2011,(20):62-63
"问题导学法"就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课程和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问题式教学法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金侠 《成才之路》2013,(23):27-27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如何把一个不太会提问的学生教成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善于提问的学生是我们在教学中长期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新课标对我们全体数学教师的要求,本文,主要就"如何引导学生在变式思考中提出问题"结合一些实例谈一些做法.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或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这种转化可以是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也可以对实际问题在保留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下进行情景转换.  相似文献   

6.
论屈原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屈原非常注重自身仪表修饰,屈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就连他笔下的水神山鬼,也无不体现着一个"美"字。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来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佩饰,象征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德。屈原的美是多方位的。  相似文献   

7.
裴倩倩 《广西教育》2012,(34):80+94-80,94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立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主张"通过问题来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幸福源泉"、"人生境界",教师不应仅把从教看做是一种工作、一种"谋生手段",更应把教书育人看做快乐的源泉,看做一种事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朱星昱 《学子》2012,(12):58-59
多年前,新课标把"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现在又改为"问题解决",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呈现形式更加灵活。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对于使用课改教材的高年级学生来...  相似文献   

10.
大江健三郎的新作《水死》中有一个奇妙的人物"古义",他如同一个超现实的存在,总是出现在主人公古义人的梦境中。古义既是幼年古义人在家庭内的称呼,又是只有古义人自己才能见到的分身。古义人的母亲所写的诗中的"古义",可以指古义人,也可以指古义人的儿子阿亮。梦境中出现在父亲身旁的"古义",则是宿主般的存在,包含着父亲身上的两种精神。父亲试图将自身的精神通过"古义"传承给古义人。多重意义的古义通过森林这一场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李镇西 《班主任》2012,(7):65-66
如果说写作是任心泉自然而然地流淌,那么,阅读就是让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曾对学生说,阅读的境界是"读到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到‘自己'",就是"把自己摆进去",是欣赏,是联想,是共鸣,是审美。所谓"读出‘问题'",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是思考,是质疑,  相似文献   

12.
王宁 《教师》2011,(24):23-23
自我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使自己的思想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从而富有激情地面对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正是由于自我激励的重要作用,当学生情绪处于低谷、遇到挫折、信心不足或自卑失落时,有效的自我激励有助于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走向成功的"内能"。极兴奋的状态从而富有激情地面对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壮华 《广西教育》2014,(21):54-5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一节有效的课,并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让学生敢于提问。  相似文献   

14.
课前的导入,犹如音乐的"序曲",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课前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明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如同乐曲前奏,为整个课堂奠定了基础。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能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程秀娟 《现代语文》2013,(10):60-61
在浙江绍兴有大文豪鲁迅的"三味书屋",关于"三味",作家吴伯箫在《早》这篇文章中写道:"据说这里的‘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就是书香……"而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三味",与语文教学有关,是指:"书声味"——语文课堂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欣赏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咀嚼语言中蕴含的各种味儿;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展开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以"问题中心教学法"为载体,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善学习行为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实践内容及设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6名研究生进行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效能及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面对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来自于"学习压力",在年级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主效应,研二最高,应多关注研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在运用应对策略上,研究生较多采取"解决问题"的成熟应对策略,但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除了"健康适应"的负性生活事件与"解决问题"的成熟应对策略具有显著相关外,研究生面对其他的负性生活事件时,普遍还是与不成熟的应对策略有关。因此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研究生教学体系,引导研究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及评价,以积极正向的角度来迎接挑战。自我效能在"受惩罚"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应对策略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注重训练及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8.
关于《离骚》中的"女媭"形象,一直众说纷纭,有"原姊"、"侍妾"、"使女"、"巫女"等诸说。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女媭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通过博引旁征来证明"女媭"的身份。如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女媭",将其看做一个凝结诗人情感、表现诗人灵魂的象征"符号",则更能深刻地体会屈原愤激痛苦的情感跌宕和其傲然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在对初中数学教学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懂、会几乎贯串着整个教学.教是教师的职业任务,学是学生的学校使命,懂是学生课堂上的受教状态,而会则是学生离开教师后独自面对问题时的一种取向;更有意思的是,这四个要素还可以衍生出其它的要素,如教与学组合成教学,这就是师生在学校内的一种生活状态;而教与懂组成教懂,就是一般情况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的要求,因为我们常常听见教师说"我要把学生教懂了",或者责怪学生"我怎么教他都不懂";后来有教师意识到,只把学生教懂是不够的,还要把学生教会——教与会的组合.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学校中,由此产生的"以生为本"理念被提出以来.人们又发现另外一个认识,那就是学习原来是学生自己的事,那我们的教学理念应当变成让学生学懂、学会——学与懂、会的组合.  相似文献   

20.
问题式教学就是激励学生去"疑"去"问",教学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拟就其特点和实施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