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人生的壮年时代都是在边塞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及今甘肃、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他以自己的从军经历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边塞之歌,他的边塞诗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3.
李益是中唐著名诗人,以写边塞诗见长。他的边塞诗,摆脱了“大历十才子”的不良影响,继承和发扬了盛唐诗歌遗风,开拓和显露了中唐以后的诗格。本文即以他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内容和抒情特色着手,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4.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音乐是他边塞诗中重要的表现题材和描写对象.他善于用音乐传达生活感受,刻画人物心理、营造诗歌意境.擅长以音乐意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活动,创造跌宕起伏、激荡人心的艺术意境,是李益边塞诗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唐边塞诗风的审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中唐以李益为中心,分别形成了边塞诗的两次创作高峰,同一边塞题材,前后两期风格却是大不一样。三方面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审美嬗变:一是社会和时代的差异奠定了嬗变的基础,二是意志和情感的薄弱决定了嬗变的根本,三是艺术和创意的选择开拓了嬗变的格局。可见从盛唐边塞诗的“功业张扬”一转而为中唐边塞诗的“感伤迷茫”,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必然的。同时,建立在二者比较的基础上,中唐边塞诗一发现出深层的悠久的审美魅力,这种魅力是盛唐边塞诗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中唐诗人李益三首边塞诗代表作中胡乐器与“月”意象交相运用的艺术特色。笛、角、芦管三种唐代胡乐器与“月”意象集中表达了中唐安史之乱后,征人群体的思乡、苦难、孤独、厌战、哀怨之情,李益边塞诗在初唐、盛唐边塞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了更细微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中唐诗人李益三首边塞诗代表作中胡乐器与"月"意象交相运用的艺术特色。笛、角、芦管三种唐代胡乐器与"月"意象集中表达了中唐安史之乱后,征人群体的思乡、苦难、孤独、厌战、哀怨之情,李益边塞诗在初唐、盛唐边塞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了更细微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论李益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唐代最为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骨气顿衰的中唐时代尤其突出。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他边塞诗中强烈的功业思想、个人英雄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和雄健刚劲、沉郁愤激的风格情调及其内在和外在成因。  相似文献   

10.
李益是中唐时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过很大成绩;他的七绝上承盛唐,下开晚唐之派。他的诗歌善于构织时间、空间、自然等各种意象来表现自己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1.
"伤心不独为悲秋"--试论李益诗歌的感伤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杰出的诗人。感伤作为李益诗歌的基调,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从我国古代的感伤文学传统以及李益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际、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李诗中感伤基调的成因和表现,以期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李益诗歌的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象征派诗开拓者李金发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发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象征派诗歌的创始者。李金发早期的诗歌充满怪异、神秘、颓废和失落的情调 ,对西方文明的虚伪和卑劣作了抨击。他的诗诗中有画 ,有雕塑艺术的影响。他的诗的特征是重在当时感觉的表述 ,使用艺术形象的暗示 ,思路跳跃不定 ,场景碎片难于联接 ,心理状态新奇而难于理喻。其后期的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晦涩走向明朗 ,从病态走向刚强 ,表现了对祖国人民的真爱。  相似文献   

13.
李怡的学术成就,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深化与成熟的一个侧面。作为一个保持着自觉的学术意识的学人,李怡不仅注重在学术事件的层面上把握学科的研究现状,而且敏于在反思中抓住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和转型的契机。李怡的“进入诗歌本体”的研究策略,被贯彻到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个领域。直接面对作品本身,将具体的研究对象放在整体的历史背景中分析,注重文学与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李怡“走向本体”的三个重要方面。李怡最为根本的精神特征,是在其精神世界中始终贯注着一股真正的左派精神,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的永远的质疑和批判态度。这既是李怡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伦理,也使其学术研究获得了真正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等误释"受降城"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词典》等在界定受降城名称、确定中西二受降城住置、以及注释李益诗中受降城时有明显的错误。实际上,受降城本为汉代接受敌人投降而筑,至唐则仅袭其名而无其实。唐之中西二受降城在丰州而非朔州、灵州,唐之灵州也并非今甘肃武威,李益诗之受降城应为唐回乐县城,而非张仁愿所筑三城中任何一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源流探索和文本分析 ,本文认为《全唐诗·李益集》之《长干行·忆妾深闺里》的作者既非李益 ,亦非李白 ,而应是张潮。  相似文献   

16.
论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边塞诗均以乐府诗的面目出现,虽数量不多,但历代著名诗人均有此类作品。总体来说,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处于一种萌芽阶段,但影响深远。南朝诗坛出现边塞乐府诗,既有乐府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又与南朝的慕古风尚有关,而北朝诗歌的传入与南朝的享乐风气也都对南朝边塞诗歌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岑参边塞诗具有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本文从五个方面探寻了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人李益祖上是功勋卓著的陇西高门大姓,而他自身在政治上却少有建树。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和富文华少吏材的能力缺陷是形成李益这种身世与生平之间巨大反差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