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淡化甚至消亡的现状,应在国家相关立法不断完善中,进行相关地方立法,建立公法与私法保护并行的多元化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淡化甚至消亡的现状,应在国家相关立法不断完善中,进行相关地方立法,建立公法与私法保护并行的多元化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权利之一,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具体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则更显欠缺。厘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阐述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本文从青海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着笔,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法律保护方式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濒危以及消亡的重大危机,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的性质,仅仅依靠传统的确认、建档、研究、录存、保护以及宣传措施等,不能全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就必须依靠法律的途径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
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科学、经济、创造及伦理等资源,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当前,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保护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难题,故应从立法与执法、知识产权保护等层面梳理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立法模式及途径。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及长江沿岸,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应该在一般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探讨开发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振兴方法。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首先加紧对一批土家族、苗族的濒危珍贵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8.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中国共有29项入选,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却未走在世界前列,法律保护还很欠缺。我们需要学习国外的立法经验,尽快建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成就,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传承,它包括五项内容。国家对它的保护方式通常是整理名录、保护传承人和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最有力的保护方式,也是法制社会的要求,它包括专门法的保护和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后者的保护对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法律保护模式是实施这一手段的重要内容,对于有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和性质特征入手,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确立以行政法为主的公法保护模式为经线,以知识产权法为主的私法保护模式为纬线,国内法与国际法相结合的立体、互补、综合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辨识,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的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用来体现一个族群的民族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科学的传承与保护,民、汉双语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双语教育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不但具有原真性意义,而且还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族际交流的语言条件。无论是在实现多民族语言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还是在构建"美美与共"的族际文化共享社会环境等方面,双语教育都在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界定、保护主体的职能划分与保护的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标界定的四个基本点,提出了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能区分及实现良性互动的方式,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梳理为三个层次,指出保护的最高层次是培育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文章在全面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形成适合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升中央与地方紧密联动的政策执行力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现有政策的成绩,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管理的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政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项目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田野考察,是绝对不行的。没有田野考察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将是空中楼阁。没有田野考察,所有的实施就不会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特征,决定了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效地保护了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另一方面,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如何在当今的社会中,培养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意识,已经成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田野考察,是绝对不行的.没有田野考察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将是空中楼阁.没有田野考察,所有的实施就不会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