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侗族村落布局经由"确立神圣中心"、"界定居住边界"、"明确布局层次"的过程,体现了由小到大、由内往外的变化次序。在居住格局方面,侗族村民遵循的原则是:藏风聚气、祈福纳吉;聚族而居、喜聚憎散;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方便耕作、舍远求近。这些文化逻辑和文化规范制约着侗寨的形成、衍生、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文化与村落空间实践的互动机制与侗族村落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侗族琵琶歌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起源于中国侗族地区,因歌中以弹拨乐器"侗琵琶"伴奏而得名,凭着婉转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多式多样的表演深受侗家人的追捧,在侗族悠久的历史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本文通过对侗族琵琶歌省级传承人吴永春从艺经历、表演技艺和传承途径的采录与整理,复原和重新建构侗族琵琶歌传承...  相似文献   

3.
空间观念是文化的产物,特定范围内的细分空间体现着文化的规定性与特殊性。侗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构成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空间观念的传递媒介,并在民居内的水平和垂直细分空间上都有体现。水平空间内,侗族传统民居传递的是神圣中心与四方尊卑的观念,占据着水平空间内最重要的位置,而围绕它的四个方位之中,左比右尊、北比南卑。垂直空间上,民居的上、中、下三层分别对应了神、人、鬼三界,而且在地位优势上也呈现对应的递减关系。  相似文献   

4.
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交往的重要场所,凝结着村民的共同记忆,其空间布局及物质构成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本文基于社会文化角度,从“点、线、面”三种物质形态分类要素去解析皇都侗文化村公共空间特征,探究物质空间表征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公共空间向心性特征显著,鼓楼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占据着侗寨空间及侗族文化的中心位置;(2)侗族村寨小众公共空间活力弱,小众公共空间从属于大众公共空间;(3)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侗族村寨公共空间有了明显的世俗化趋势;(4)文化内涵是影响侗族村寨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公共空间依然深受村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明影响下形成的传统村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存,随着传统村落保护的兴起,村落文化景观近年来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众多的侗族传统村落,但目前对于这些村落的保护重物质而轻文化,逐渐走入误区。文章以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为主题进行研究,以程阳八寨为例,对其村落文化景观构成的要素、关系、特征及演变进行分析,并从文化景观的视角提出保护策略,为其他侗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侗族即依山傍水而居,聚族而居,依环境资源而居.这三个原则,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品质,即与自然和谐,与生活和谐,与环境和谐.在构建和谐黔东南中,侗族的居住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三江县申报的以同乐刺绣为主体的"侗族刺绣"入围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同乐的侗家人眼里,一件纯手工刺绣的侗衣才是一幅质量最上乘的绣品,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大约可以分为制作侗布、剪纸和刺绣三个部分,其中以剪纸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序。  相似文献   

8.
鼓楼作为侗族的民俗建筑物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彩绘、雕塑等表现形式,侗族鼓楼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表达了侗家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宗教情怀和价值体系以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侗族即依山傍水而居,聚族而居,依环境资源而居.这三个原则,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品质,即与自然和谐,与生活和谐,与环境和谐.在构建和谐黔东南中,侗族的居住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精品音乐文化."和谐美"就是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侗族大歌的精髓.其"和谐"的音乐艺术审美效果集中地体现了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互动等有价值的和谐理念与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1.
侗族村落阳烂村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对侗族传统糯稻进行田野调查得基础上,分析了侗族传统糯稻从经济、生态、文化三方面对村民生活所产生的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三江县申报的以同乐刺绣为主体的"侗族刺绣"入围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同乐的侗家人眼里,一件纯手工刺绣的侗衣才是一幅质量最上乘的绣品,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大约可以分为制作侗布、剪纸和刺绣三个部分,其中以剪纸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序。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侗族聚落地理环境因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与自然生长的村落形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总结黔东南侗族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质和营造精华。各类公共空间为祭萨岁、喊天节、抬官人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了场所,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存在,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而,分析研究侗族大歌中的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侗族大歌作为侗家世代相传的文化载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也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三穗一带的侗族婚俗中,有一婚姻必经程序,侗语叫Kuatiux(音‘“卡求”),当地汉话称为‘“卡舅”或“卡舅公”。就是在结婚前,男方必须提着一笔钱财和肉、酒、粑、糖果等礼品送给女方舅家,非如此不可。这一习俗看似简单,似乎是亲戚间礼尚往来,但它却浓缩了侗家婚俗进化的整个历程,显现了侗族人民!日式婚姻的封建影子,也展示了侗家人团结、和睦、互敬互爱的优良传统。自氏族社会以来,侗家人联姻就有极严格的规定,同姓禁止通婚。极少数姓氏虽行同姓结婚之习俗,但也有极严格的宗支限制、同宗禁婚,这…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从关系视角整合空间与社会研究,以福州林浦村为例,通过量化指标综合衡量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结构性、凝聚性、可达性、层级性问题,深入解读公共空间网络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村落公共空间整体形成“三团、两带、多散点”的结构特征;村落公共空间网络具有较高的联通性并以某一公共核心区为中心向外圈层放射状发展;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受到交通骨架的主导、社会活动的型塑、宗法礼制的支配。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量化分析,可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区及石阡县等地区,与贵州毗邻的湖南、广西、湖北等地也有分布。贵州侗族人口288万人(2000年),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9.72%。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鼓楼与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特有的标志。每座侗寨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有侗寨就有鼓楼,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大的村寨多达四五座。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靠卯榫衔接,综合展示了侗族精妙的民间建筑技艺。鼓楼作为侗族社会政治文化中心,具备侗寨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等诸多功能,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介绍了侗族以及湘西侗族居民的基本特征,然后从民居造型结构的地域表现、民居材料的地域表现以及民居建造与地域民俗表现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湘西侗族民居的地域艺术特色,并结合地域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俗、生产劳作、居住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民居地域艺术特色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以湘西地区37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多样且完整,不同历史时期存留的传统村落分布都有明显的集聚性,获批的传统村落时间分布以2016年和2018年分布较集中,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三个条带区域,县市空间分布以交界区域较为集中。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了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并从保护和利用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