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开展实践研究:对技术知识的处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同构;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高职在以“工作任务”课程替代“学科本位”课程的变革中,由于受到普通教育课程关于知识“选择与组织”逻辑的深度影响,对于两种课程范式的标志性差异——“知识析出”理路的解读一直被忽略,进而影响了高职课程在知识论与知能关系等多个维度的理论拓展.如此,势必导致高职课程改革的“表层性”与“局部性”.对于“知识析出”之意、之理、之困、之解的切问是高职“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本身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3.
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主要包括:组建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和课程开发委员会;进行职业分析,确立培养目标;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完成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表;针对项目设计课程,形成若干课程模块;按照课程体系组织编写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编写学习包。在实践中,建立“能力本位型”的课程模式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务引领型课程是以工作任务引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重庆文理学院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在任务引领型课程建设中,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教育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设置课程单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技术、服务、原理、方法、过程为栽体设计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涵、课程开发方法、学生课程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片机技术应用小项目开发步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技术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引入英国BETC学生成绩评价机制与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6.
调查发现高素质操控工业机器人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中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当前教学无法满足行业需求。本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进行开发研究。阐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原则和方法,以培养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分析、评价方式改革作为顶层设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转换以及系统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自上而下地进行课程开发,最终进行教学实施和评价。结果表明教学效果符合预期,课堂任务完成度与课堂满意度较高,研究结果为高素质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7.
“双证书”课程是高职课程发展的方向,它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不同质的领域知识进行了融合,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双证书”课程设计类型以能够将知识与职业工作统一起来的融合性课程设计和更能培养知识运用能力的专题性课程设计为主要形式,其主要内容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课程内容的呈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的本质在于数字化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转型面临着课程建设理念“唯技术论”,遮蔽“人的存在”;课程内容被“标准化”,忽视“隐性课程”;课程实施“技术主导”,降低“教学质量”;课程知识碎片化,淡化“能力逻辑”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手段、课程形式等维度出发,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转型应坚持优先发展的理念,聚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数字化技术助推经验课程延展;增强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数字化课程的质量;加快数智化教室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课程生态圈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培养无人机领域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目标出发,介绍了国内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无人机任务规划”课程开设的背景;从“新工科”建设特点及学生培养目标出发,论述“无人机任务规划”课程定位;基于“无人机任务规划”课程具体内容探讨教学内容设计;采用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讨课程教学设计方法。以此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及相关课程的设置提供参考,有利于我国培养无人机领域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林岚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434-434
学习领域课程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它由若干个用学习任务来表示的学习情境构成。学习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教学单元,它对于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尤为重要。学习任务的设计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使之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试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以各种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要求的教学目标是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教学结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达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习惯了在“狭义”上诠释课程,把课程限定在文本范围之内。这就造成了:知识观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程主体消失在文本之中;课程研究拘泥于技术取向等种种局限。然而,随着20世纪世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语言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文本不再被看作为不可动摇的、惟一的知识来源。这种语言学的转向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课程的意义逐渐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当代的课程研究理应关注语言学的转向,并在课程语义学、课程语用学、课程语音学等以前被忽视的理论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高职院校的数据库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理论对高职数据库课程进行了开发。即从数据库软件开发岗位的职业需求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项目之间的融合,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知识的合法化作为一个过程,须有课程知识的供应制度作保障。作为课程知识“合法化”的内在机制和操作体系,课程知识供应制度控制着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分配和解释,影响着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仍是“国家主导型”的,而且政治意识形态和“技术意识形态”对课程知识的供应形成强有力的控制。这种相对僵化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正面临着社会结构转型、信息化发展的严峻挑战,急待在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视域下进行调整。其方向和着力点是:消除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强行干预,突显公共领域的平等协商;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力格局,实现多元权力主体共契。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思想来进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改革,以及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的实施方案,从而达到明确学生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造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为突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课程模式。由此,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相继出现了如“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模式等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呈现出以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为指导、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突出工作本位学习等趋势。  相似文献   

17.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20世纪职业教育课程几经改革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樊篱。为创立更能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课程模式,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职业学校使用的被称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指南。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1998年马格德堡大学巴德(Bader)教授及慕尼黑大学斯罗安讷(Sloane)教授通过两个典型试验,进一步细化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案,其目的在于对以要素形式、结构取向和认知复制构成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职业性、应用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能力本位与工作任务情境,传授“功能性知识”,课程学业更适合采用表现性评价以衡量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推理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现实、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核心包括评价任务设计与评分量规设计。评价任务设计框架包括主题内容、行动或实践、情境、意义,以有效地引发学生“证明其习得功能性知识”的表现。评分量规设计框架包括评分指标、指标权重、质量水平层次、水平分值、标准描述,可作为表现性评价设计具体步骤的参考,最终促进高职课程教学实践更好实现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实施课程教学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英语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以专业课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为例,根据课程特点,对教材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切合点进行深挖厚掘。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深化中西文化认识;增强课堂教学互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运用“互联网+”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渗透效果;盘活第二课堂活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创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完善评价方式等路径,以期在达成既定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