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2.
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但它不是万能药方,它是有限的,必须加以理性审视,慎重把握。  相似文献   

3.
德育灌输的实践价值取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4.
针对灌输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疑惑,应从“度”视角来审视灌输所面临的问题,在必要可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度”,构建“有限灌输”,对于走出目前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我国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本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感受源和道德感受渠道作了分析 ,并提出大学德育应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对中西方道德教育传统的考察分析 ,确立了“学生自主选择与教育者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有机结合”为我国培养学生道德能力的基本原则。通过实验性研究和实践 ,总结出“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等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德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开展德育建设要从文化规律出发,利用文化因子,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为此,应重估“灌输”在德育中的价值,发挥“灌输”对文化的自觉选择和价值定向作用。由于文化视野中的德育具有主体性、民族性、价值定向性、创新性等特质,“灌输”作为德育的手段,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灌输”在本质上与德育是契合的、适应的,在运用中要遵循德育的特性,以人为本,尊重道德主体,注重文化灌输,注重个人示范。  相似文献   

7.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8.
试析灌输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爱民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5-67,51
灌输的本义是“输送”,它是个中性的概念。德育实践中,由于对“灌输”认识的偏差,使得道德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压抑人性的活动,究其原因,可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教学论等诸层面找到根据。由于德育是培育人性的活动,道德教育必须以师生之间的“心灵”交往为基础,使德育散发人性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应当实现三个“回归”,不放过能让学生受到情感冲击的机会,使德育生活化,融入教育的整体之中,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灌输和理解的内涵揭示,从德育目标、德育效果、学生观和德育内容几个角度分析了灌输在实践中存在的原因,同时,从理解对教师的实践要求角度剖析了理解缘何被冷落的问题,最后明确提出了德育中应该关注学生道德理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张志敏 《教育导刊》2004,(11):36-36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高职德育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冬英 《江苏高教》2005,(6):114-115
文章阐述了高职德育的具体目标: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理论,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分析了“理论灌输”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践参与为主要教育形式的“实践参与”模式,并简要探讨了具体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列宁“灌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列宁“灌输”思想的全面考量可知,列宁的“灌输”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就其出发点和目标指向上看完全是一个政治启蒙和主义信仰的问题。对这一思想持否定态度的学者是没有注意到列宁所倡导的“灌输”与西方教育哲学家所反对的“灌输”有本质上的区别,没有注意到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在概念上的区别,因而在学术研究上犯了一个“指鹿为马”的错误。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列宁的这一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隐学习理论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括了内隐学习理论的一些重点观点,并且从内隐学习的角度分析了“灌输”式德育方法消极面,提出要注意使用内隐教育方法发展学生的品德。  相似文献   

16.
灌输在中西方德育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在西方德育实践中经历了宗教式灌输、进步主义教育反对灌输和灌输的再回复,在中国德育实践中经历了小农经济宗法等级制的灌输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德育兴起与灌输的矛盾。通过中西方德育历史的回顾与比较,可以明确灌输的价值所在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春玲  罗映霞 《教育艺术》2006,(10):28-28,53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对象的主动性,以空洞的说教方式“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德育和政治教育不分,以政治教育替代德育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德育深层次隐性目的及个体功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我们花在德育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与收到的效果难以成正比,出现了德育低效的现象,德育方式缺乏“创新”,强调通过德育自身的方式较多,强调贯穿于其他方式之中的较少。  相似文献   

18.
“灌输”式的教育是一种压迫者的教育,是一种使人丧失人性的教育。教育灌输的主要内容是在某些方面不一定靠得住的信仰和价值观,其方法主要是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中充斥着有意无意的灌输。为减少教育中的灌输,应尽可能客观而全面地传授给学生正确、可靠的观点,并多与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杨启华 《教育探索》2008,(12):98-100
从德育所具有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角度分析,道德灌输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与反灌输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为兼顾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避免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的争端,应该力求做到道德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道德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目标的统一。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更为根本。道德灌输只有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我们需冷静地面对灌输的现实处境,重新审视它在德育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基于灌输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价值实现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