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萍 《传媒观察》2011,(8):54-56
"一张生机勃勃的报纸,应当不断发现向读者报道世界并解释世界的更好途径。"美国著名改版专家、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达里尔.莫恩曾这样说过,并且他断言:报纸每隔5年还停滞不前就不会有新的进展①。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受众选择的多元化,各大报纸的改版频率也逐  相似文献   

2.
一位曾为普利策写过传记的记者说:“普利策也许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报纸在强敌如林的报业市场上独树一帜,也同样因为他那尖刻偏激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者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九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邹静  王蜀娟 《传媒》2010,(4):30-31
正《大趋势》作者约翰·纳斯比特曾说过,未来趋势之一就是报纸文化逐渐消亡。他说的是我们看报纸的习惯逐渐消亡,关于这一点,《渝州服务导报》也日益感受清晰。近一年  相似文献   

5.
今年《新闻战线》第五期《“名人效应”之类》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马克思说:‘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跪着,站起来吧!’”这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话。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曾引证过这句话。他说:“早在1789年路斯达洛编辑的报纸上就有过这样的警句:‘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感觉,仿佛现在搞新闻的都越来越不在意事实了。比如关于华东师大著名教授王晓明被上海大学招聘的消息不少报纸都做过报道,香港一家报纸,说,《王晓明被百万收购/批评家摇篮华师大发生学术  相似文献   

7.
据云,泰国华文报纸《新中原报》的执行副总编辑林宏先生,1979年曾经到我国访问了三周,除采访广西百色地区越俘收容所外,其余时间纯属旅游,陪同人员以为他回国后,不会写出多少报道来,可后来他竟连续发了26篇报道。他的秘诀在哪里?林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好记者耳濡目染的东西都是新闻。”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一生是和报纸密不可分的。他曾说过:“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他酷爱报纸,甚至可以说有点嗜报成癖。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在18岁那年,他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军。那时,军队里每月发给士兵七块钱的饷银。别人拿了钱就上街吃喝玩去了,但毛泽东除拿出两元钱吃饭买水外,剩下的一个钱也不花,全部用来订报买书。1913年春,毛泽东考进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这里订有多种省内外报纸,毛泽东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阅读报纸,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他自己也订了一份报纸,把重要内容剪下,分类装订成册。后来,毛泽东回忆道:“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花了160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约有1/3花在报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  相似文献   

9.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内容非他,即形式之回转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回转形式。”又说:“内容之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作为一张报纸,其版面的形式与内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不可分割,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我是教育出身,又做过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报道关心多些,敏感一些,可能看到的问题多些。”当我请滕藤同志谈谈对科技报道的看法时,他一开头就作了这样的声明。滕藤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化工系、工程物理系的教授、副校长。1985年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半年前,他又被调到中宣部,担任了副部长,分管新闻和教育工作。他告诉我,每天要看二三十种报纸,所以只能看第一版,着重看有关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报道,有时,还需对各报的版面、标题进行比较。“那您是否谈谈对科技体制改革报道的看法?”我接过他的话题,向他提出了要求。他说,报道科技体制改革,我不倾向于把一些事情对立起来。比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我们报道的主导方面是科学技术面向  相似文献   

12.
论张季鸾的办报思想——“文人论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季鸾先生逝世50周年了。今天,我们纪念和研究他,不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新闻实践上的意义。1958年,毛泽东就曾对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过,张季鸾这些人办报很有一些办法。我们报纸有自己的传统,要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但别人的报纸,如解放前的《大公报》,也有他们的好经验,我们一定要把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学过来。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在非洲和一位法国老报人偶遇,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有时褒或贬,喜欢或不喜欢,都并非因为您对某个事物很了解,恰恰相反,是因为很不了解。其实,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常常就是这样。非洲国家塞内加尔有两家报纸,一家叫《南方日报》,一家叫《太阳报》,  相似文献   

14.
“嘿嘿嘿!我这个小报的小小总编,有什么好写的!”在地区报界中广受称道的湖北《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一听说我要采访他,连忙幽默打趣,不愿多谈他自己。正面出击未成,只好先来个“迂回战”了。我来到《孝感报》编辑部。年轻的同行们坦诚相待,高兴地向我夸奖自己的总编辑张仲彩。这个说:“老张领会政策精神快,点子多。”那个说:“他甘当‘摆渡人’,带兵有方,使我们年轻人进步快。”有的还说他当了总编,仍然“笔不离手”,每年都写出大小报道、文章几百篇。在与地区报纸总编交往中,我曾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感叹,工作中有“两难”:报纸要办得上下都满意难;现在编辑、记者队伍的业务素质较差,要尽快提  相似文献   

15.
要学会读报     
写这个题目,人们或许会不以为然地说:“一个通讯员如果连报纸都不会读,哪还能拿笔杆子写报道吗?”其实会不会读报,对一个通讯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著名记者杰克·伦敦把会不会读报作为当新闻记者的必备条件,曾向他的学生发出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事实上只要不是文盲,都可以读报但不一定会写报道。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重要的是“会”。在读报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维系着社  相似文献   

16.
罗筠 《传媒观察》2004,(2):62-64
《纽约时报》前发行人阿瑟·奥克斯·苏兹伯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曾宣称:“如果有谁说过他每天读完整张报纸(指《纽约时报》),那么他不是世界上读报最快的读者,就是天下头号撒谎者。”《纽约时报》被美国报业称为“全能冠军”,其容量之大,绝对超过任何一份美国报纸,它平均日刊超过百页,每页平均7000个单词,总印刷量64万,按照中国印刷行业万分之二的允许差错率,一份50万字的报纸就可以有100处差错,  相似文献   

17.
就在新闻界对文艺穴头说这道那的时候,界内却出现了自己的穴头,这便是新闻穴头。新闻穴头一出现,就“火”得很。有家报纸曾以《“新闻穴头”闹京城》为题进行过报道。既然能够“闹京城”,可见穴头们以及干的事非同一般。那篇报道还向人们提供了一个事实:京城每天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展览会、恳谈会、座谈会、产品订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不健忘的话,人们总还记得,前些年,不少地方在粮棉收购中不打白条(“白条”,《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说:“财务上指非正式单据。”),曾被有些大报、小报当作新闻报道过,好热闹了一阵子。可新近有些报纸又把这当作什么“宝贝”在报道了。难道这真是什么新闻“魔圈”? 向农民收购农产品“不打白条”的报道,就像在报道这样的一则消息:某地顾客们到某商场购物,都能掏腰包付款,至于为什么都能付款,或许其中可“生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主人公A是我的亲戚。我发现报道中的很多情节属无中生有,就打电话“质问”亲戚。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报纸改版专家、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达里尔莫恩曾说:"一张生机勃勃的报纸应当不断发现向读者报道世界并解释世界的更好途径。"并且他断言:"报纸隔了5年还停滞不前,就不会有新的进展。"对于报人来说,改版,既是满足读者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重大举措,又是每日每时不断创新实践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全球报业市场普遍式微,纷纷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