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德明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21(1):11-13
李提摩太在华活动长达45年。1870年他作为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奉派到烟台。1875年,改至内地青州,广交官绅,研习儒家及各教经典;山东发生灾荒期间,他积极筹措捐款救济灾民,并向当地官员提出改良建议,浸礼会传教事业在山东获得了巨大发展。李提摩太在山东的一系列活动,缘于其普世宗教立场,目的是为了传布基督教,客观上则有利于山东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刘中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499-501,509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主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增设西学课程内容。其教育言行有利于催生中国近代教育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其教育处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提摩太是来华长达45年之久的英国传教士,由于他早年在山西赈灾中与山西官民结下较深的感情,因此,在20世纪初,乘来晋处理教案之机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并按英国的教育模式去建设和管理西学专斋,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为山西高等教育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一普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5)
李提摩太是近代英国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他将基督福音的传播与兴办世俗事务有机结合,编书办刊宣传基督教的传教特点,力图实现在中国基督教传播的本土化,引导更多的中国人皈依基督。他的传教过程,大大推动了由利玛窦开创的基督教传播的本土化(或称为中国化)路线,走上了一条"李提摩太式"的传教路线。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教士重视女子教育,开办女子学校,开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文章在研究艾约瑟的著作和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资料基础上。阐述了教会女子教育在华的发展概况及艾约瑟支持中国女子教育的一些观点和行为。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女子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雅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6):119-124
作为一部英国三流历史学著作 ,《泰西新史揽要》却是晚清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西方历史学译作。这部本来以改善教会在华处境为目的的译著 ,完成出版之时恰逢甲午战争的危局 ,不仅近代中国人把它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 ,而且李提摩太也不由自主转移了重点 ,更多参与到近代中国的变革论争之中。李提摩太的很多工作 ,诸如译书、文章著述、参加反缠足会、创办山西大学堂等等 ,都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略谈教会学校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教会学校登陆中国,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教会学校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方面为帝国主义侵华充当了化工具,另一方面在宗教的旗帜下,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齐福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1):37-41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它们经过产生、发展进而走出成熟。教会兴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布道,或称之为“以学辅教”,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展示了新式教育的美好前景,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教会教育对近代福建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占东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9(10):60-63
近代福建教会学校经历了创始、发展、成熟、备案与调整以及接管五个阶段,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等较为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其办学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仅次于官办学校,对福建近代教育的现代化历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在中国开设大量教会医院,创办教会医学堂,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精湛的西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春艳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0):54-56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教会陆续在中国兴办特殊教育。本文简要介绍了教会在中国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分析了教会兴办特殊教育的历史原因和当时的教会特殊教育主要特点,讨论了教会特殊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刘丽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1):145-151
论文基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以明兴礼为个案,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作为来华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明兴礼不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整体性的研究,也对现代作家特别是巴金有专门的研究。前者主要体现为专著《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后者主要体现为专著《巴金的生活和著作》。这些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专业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汉学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佛学第一入门书”《大乘起信论》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两度英译,也引起了教、学两界的关注,其中,李提摩太以耶释佛的翻译方式更是引起了众多关注扣争议。文章探讨了译本以耶释佛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李氏以耶释佛的表现形式,并尝试以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语境,进而发掘和肯定了译本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从创办到发展,经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模式。虽然传教士创办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加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以造就为其服务的知识界,但教会女学在客观上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还推动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肖朗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97-104
鸦片战争后外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撰写的《德国学校论略》、丁韪良撰写的《西学考略》、李提摩太撰写的《七国新学备要》是晚清研究西方教育的几部代表作。它们不仅介绍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而且开展了中外文化教育的比较考察,曾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阶层中广为传阅,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经费是学校得以运作的经济基础。教会学校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虽也有入不敷出的时候,但基本能取得经费支持。究其原因是它能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灵活路线,并逐步地走向独立发展的征程。教会学校经费从开始主要由教会支持,发展到学费收入为补充,同时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方面的支持,使经费来源逐步的多样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7.
留美幼童与近代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涛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30-132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教育有两方面的贡献:第一,在学校教育方面,破旧立新,造就大批新人才;第二,在家庭教育方面,革故鼎新,倡导近代新风尚. 相似文献
18.
邓爱红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6(1):95-99
利玛窦在南昌传教三年,经历了两次风波。前一次风波是西方天主教与中国道教冲突的反映,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在南昌的首次碰撞,对利玛窦后来在南昌的传教有过影响。后一次风波也是中西两种文化冲突的反映,但由于利玛窦得到了江西地方官员的支持,不仅使风波得以平息,而且还被获准在南昌城中定居买房并建立教堂,从而为天主教在南昌的传播开辟了基地。 相似文献
19.
情商教育的必要性日渐凸显,但很少有高校为此设置专门课程。对人文色彩极其浓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言,教师完全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的情商教育渗透进去。在内容上,可以从确立"追求幸福"的价值观、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确立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三个方面入手;在方法上,可以通过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作品的赏析和自我体验的参与来实践情商教育。 相似文献
20.
赵厚勰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5):56-59
早期的基督教大学并未特别重视职业教育。从1920年代开始,基督教大学逐渐调整办学方向,开始更多地重视职业教育。基督教大学的职业课程较为重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及活动性,并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基督教大学的职业教育,为中国社会培养了各类实用人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