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花文学”出现了一些描写离婚叙事的“突破题材禁区”的作品:孙谦的《奇异的离婚故事》、丰村的《一个离婚案件》、秦兆阳的《归来》、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布文的《离婚》,但由于“百花文学”是处于“十七年文学”特殊时期,是“国家体制文学”“共和国文学”,是呈现“一体化”趋势的,因此这些作品必然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并从婚姻的缔造与维持、知识分子与共产党员的对立关系、未离成的离婚叙事来探讨离婚叙事中的政治化以及将“儿女情、家务事”通过政治因素的干预,提升为“宏大叙事”的文本。  相似文献   

2.
张骞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活动家、探险家与外交家,两次出使西域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了重大贡献。张骞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形象存在着差异,因此文章旨在探索张骞在历史叙事中所表现出的坚忍于事、爱国忠君、智慧有远见的形象,以及文学叙事中的尽职尽责,忠勇正直,尚气节、有品行,具有仁爱心与感恩心及孝顺的形象,并进一步分析重塑张骞形象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洪子诚已经指出,《重放的鲜花》里的作品由"毒草"到"鲜花"仅仅是换了一下名称,评论者把党性原则和文学作品的社会效应当作评价标准的衡量尺度并没有改变。离开这一点不谈,本文对《重放的鲜花》中的《悬崖上》和《美丽》、《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以及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进行对比,感受数次文艺批判运动之后"百花时代"的作家们在对"规范"的越轨和回归之间表现出的"圆谎"和"解嘲"的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4.
以叙事心理治疗的眼光来看,人是发展中而非固定成型的人,人有追求意义的权利和冲动;从我—你关系看,则我们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反映与建构交替的;心理治疗无法跳开价值观的问题,而必须求助于哲学关于价值观等问题的讨论;中国文化,可以以一种新的姿态,组合进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总之,以叙事的视角展开讨论或可观照整个人的精神生命和价值存在,而这是探讨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想象与文学的叙述存在着一个周期的问题,即存在着一个由发生到成长到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的青春期是1920年代,它的特点是散乱的抒情性叙事;鼎盛期是1930年代,它的特点是趋向整一的故事性叙事;而到了1940年代,它的叙事则呈现出特有的诡异和戏剧性。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叙事演变史,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史。这样的成长才使中国现代文学成为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也有别于其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并成为具有自身知识系统和独立个性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受主流政治话语影响,"十七年"的女性小说主要描述"爱情———革命"对立中女性解放与成长的故事,但在革命叙事中仍然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体现出从主流话语向女性话语裂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成长者的“接受”仪式和“洗礼”典礼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生”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机制;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范式的“回补”手段。这种成长叙事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想像与喻证。  相似文献   

8.
《重放的鲜花》的结集出版,使“百花时代”的“毒草”得以散发芳香,然而,“明日黄花”、“隔代的春色”不免给人迟暮之感,它在给人忧伤的同时也给当代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本文从“史”的角度探讨《重放的鲜花》的文本渊源、文学价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学的争议。本试图梳理学术史上有关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旨在确立二比较的理论基点。论首先分析了“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作指出,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应能为学研究提供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相似文献   

10.
"改革文学"的现代性叙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学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学最为典型的现代叙事,它对时间和效率的强调表明了一个时代的强烈的现代渴望,而其间竭力压抑的则是现代化后发国家的屈辱和自卑,同时,改革学的现代叙事也构成了对各种边缘叙事的话语压制。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通过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将能够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本文在分析“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者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文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知青一代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极为强烈鲜明。她们对女知青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探索,构成了当代"女性文学"一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张辛欣、张抗抗、铁凝和王安忆等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们的作品分别从女性主体和女性存在的层面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中期所出现的"百花情爱文学",从总体的创作主题上回应着建国初年知识分子精神改造的时代主潮,艺术表现上也符合于两大社会阵营、两大阶级力量对知识分子实施争夺的政治美学,从人物的精神发展的路向方面也暗合着迷途——救赎——重塑的革命文化逻辑。但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在看似整一的政治训诫模式下,这类小说呈现出结构形态的不对称、主题实现的不确定、环境渲染的阴郁化以及叙事语态的独特性等有别于同期小说的某种新质来。这种新的艺术质素组构的动力来源于这些创作者的年轻生命。他们对时代主题有着明显的年龄化、个人化、情爱化的理解,在对政治观念进行阐释时也更多地带有阶段性生活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百花情爱小说"的种种艺术特征,不过是这些作家青春期症候的艺术展现而已。只不过恰逢了50年代中期文学规范的开禁,这些作品又涉猎了前期作家不敢逾越的情爱生活,故而才有了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青  王素洁 《文教资料》2008,(34):22-24
<接骨师之女>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对其的评论多集中在谭恩美母女关系背后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方面,却忽略了优美流畅的语言中蕴含着露丝和母亲之间单纯而复杂的感情,包括:远离、理解、救赎以及对生活的领悟.本文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主人公的认知发展等方面分析主人公露丝通过对自身经历和对家族历史的了解.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故事的载体,通过镜头衔接来表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文学叙事是通过文字叙述将故事内容呈现给读者。电影叙事依托于演员、情节、音效、场景等等多方面因素,而文学叙事依托的是文字魅力和故事情节。两者相比,电影叙事凭借视听说三方面的有效结合比文学叙事更具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百花文学”虽历时短暂,却为“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增添了新的元素。百花时代滋养了革命恋爱之花,不但颠覆了传统的革命爱情叙事逻辑,而且顺承了五四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流泽,冲破了主流文学关于“爱情”与“人性”的禁区,绽放出了别样花朵。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丈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80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80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90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90年代未、21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很多公安文学作品都写灰色的小人物,与警察形象的高大全相距甚远,正是这样的写法才真正刻画了贴近现实、可触可感的质感的鲜活的警察形象,使整个公安文学作品打上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9.
论宗教文学与许地山作品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其作品受到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叙事艺术上也从宗教文学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手法,许地山的作品直接引用宗教典故、宗教词汇,同时大量借用宗教文化的意象、原型、隐喻了深刻的宗教义理。另外,许地山还借鉴了宗教变文,讲唱文学的文体形式,所有这些方法都为作品从内容上更好地表现许地山受宗教影响的思想起到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短暂的“百花”时期,由于创作环境的相对宽松,一批爱情题材小说得以出现。这些作品既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要为主流话语完成规训与惩罚的任务,又反映出作家们在有限的空间中无限的探索,并因此赋予作品生动的人性光彩和艺术价值。因此,“百花文学”的情爱话语,一方面有着与时代特征相谐的颂歌基调,另一方面又尽力在小说中取得中心地位,呈现出双重修辞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