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曾以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革与提倡白话文而名盛一时。为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他把考证与整理出版古典小说作为普及工作而大力提倡。他一生曾对二十余部古典小说写过数十万字的考证文章与书信,尤其是对于《红楼梦》的考证,着力最多,收获也最大。他首先从考证《红楼梦》作者的身世开始,提出了《红楼梦》乃是一部作者隐去真事的“自叙传”的新观点,批判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索隐派”各种牵强附会的臆说,从而开创了对这部古典名著研究的新途径,被后人称之为“新红学派”。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胡适《红搂梦考证》中的新观点予以评论说:“然谓《红楼梦》乃作者自叙,与本书开篇契合者,其说之出现最先,而确定反最后。……迨胡适作考证,乃较然彰明,知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著书两部,未就而没;晚出全书,乃高鹗续成之者矣。”并肯定胡适的“自叙侍”说,“实是最可信的一说”。 然而,《红楼梦》考证胡适虽先发其端,其具体考证工作并非他一人之力。这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里也曾提到:“在寻找作者身世这项第一步工作里,我得到了我许多学生的帮助。这些学生后在‘红学’研究上都颇有名气。其中之一便是后来成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另一位是俞平伯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国光红先生以文化考证的方法,以《红楼梦》脂评本为依据,发现《红楼梦》与脂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以《〈红楼梦〉索隐》一书写了两本书的内  相似文献   

3.
特立 《湖北档案》2000,(12):34-37
吴宓是一位学贯中西而通古今的国际知名学者.邓小平曾称他是文科领域里的李四光.他学识渊博、精湛,对国学经史总有精辟的论断,尤其对《易》,有独到的研究和考证.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赞佩曹雪芹的。他著《中国小说史略》时,谈及《红楼梦》,语气很是实在,评价之高,在他的学术随笔中,是很少见的。《红楼梦》影响了鲁迅没有?看看《呐喊》、《彷徨》,以及他的杂文集,大约可看出一些。鲁迅一生,得之于古小说的知识很多。他幼时读了大量野史、笔记,而尤对小说垂青。其中《红楼梦》,一直是他很爱读的书。他晚年写杂感,也常引用曹雪芹笔下的掌故,有的很贴切,我们读了,可以感到他是个深解《红楼梦》的人。 除了《中国小说史略》与《〈绛洞花主〉小引》中那些谈《红楼梦》的漂亮文字外,我们至今很难看  相似文献   

5.
早在1820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随传教团来到中国以后,特意在北京为俄国的图书馆购买了两部《红楼梦》,一部存于外交部亚洲司图书馆,另一部藏于伊尔库茨克亚州语言学院图书馆,这是在俄国图书馆收藏最早的《红楼梦》版本。最早摘译《红楼梦》的是英国人约翰·弗郎赛斯·戴维斯。他于1830年摘译了《红楼梦》书中第二回的两首《西江月》  相似文献   

6.
我之读“红楼梦”秦建平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红楼梦》不可不读。三读之后,心中感觉平平,似乎也没有怎么理解此中微言大义。但旁观其它评论家的论断,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曰《红楼梦》乃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二曰各人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出...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学者们利用清代的文书档案研究和考证《红楼梦》,写出了不少红学著作,可见,历史档案在红学研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红楼梦》小说本身在写人叙事中也大量地涉及到了文书和档案.特别是书中人利用文档管理家务的例子十分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以后,胡适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我国古典小说作了一些考证工作。他的研究成果是为当时研究小说的人所承认的。但是,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的某些批判,恰恰是全盘否定,不作任何实事求是的分析。许多研究者只是慑于批判的威势,写文章“表态”,井非吸取教训。如果不是搞暴风骤雨、乱棍齐下的批判运动,而是多写些心平气和、学术性强、说理清楚的文章,效果会更好些。例如1954年批判所谓“新红学派”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历史来读。他认为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不了解社会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对《红楼梦》的评价相当高,曾多次强调《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部书,并认为这是一部写得最好的中国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0.
我爱读《红楼梦》。《红楼梦》是一本最经得住读,经得住分析,经得住折腾的书。《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读《红楼梦》,就是与《红楼梦》的作者的一次对话,一次“经验交流”。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红楼梦》的经验,以《红楼  相似文献   

11.
戴伟华教授的《唐代文学研究丛稿》是他继《唐代幕府与文学》、《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之后的第四部著作。与前三本专著不同的是,《唐代文学研究丛稿》是一部有关唐代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其中收录了三类论文八篇,包括在大文化背景之下对作家创作的探讨和考辨、在宏观视野下对研究领域拓展的思考和在方法上所作的富有成效的努力,颇多创获,集中体现了戴伟华先生的学术研究风格。兹将此书的研究特色略作介绍。一、考证精审实事求是整体言之,戴伟华先生注重材料与观点、考证和理论相结合的学术风格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  相似文献   

12.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3.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已有一年多,在众多关于新《红楼梦》的讨论中,笔者选择从电视剧中的文化元素来分析。本文共三节,第一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梦幻结构"分析,梦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对《红楼梦》中"梦"的改编可看出导演在剧中对文化元素的处理;第二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形象看电视剧拍摄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中国文化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能为名著翻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春秋经"即"鲁春秋"这一观点的被确认,孟子、司马迁的"孔子作《春秋》"之说遂受怀疑和否定。笔者通过考证,提出:孔子作《春秋》确有其事;孔子所作《春秋》非"经"而是"传"——即《左传》之蓝本。除了先秦典籍,笔者还探考汉初学坛,从中找到了有力的佐证。一、从汉初称引探考孔《春秋》真相在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前,孔子作《春秒》的业绩已被汉人广为称颂。巨儒名家如陆贾、淮南王刘安、董仲舒等,在他  相似文献   

15.
有这么一位人物,他既不是专门的红学家,也不是学者、教授,就其职业而言,不过是一名小出版机构的普通编辑。虽然极为普通,但在编撰20世纪红学史时,不论如何都要为这位人物写上一笔。就对红学研究的推动和影响而言,他并不比一般的红学家逊色,甚至还要超过他们,因为是他改变了人们阅读《红楼梦》的习惯。此人就是汪原放。一个新的阅读时代的到来汪原放(1897~1980年),安徽绩溪人。评述汪原放对20世纪红学的贡献,需要将其放在《红楼梦》二百多年来传播、接受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此前,《红楼梦》的传播、接受,经过了传抄和刊印两个阶段。从《红楼…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三秦出版社的高立民主任建议我把自己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成一篇篇短文,汇编成书出版。他的这个建议使我想起90年代初曾有人给我写信,希望我把《红楼梦人物冲突论》中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归纳一下,附于书后,以便读者了解。我在1993年3月该书第三次印行时,把该书几个与他人不同的主要观点分条写入重印后记中。高立民不知道这回事,他提出这个建议,正好与读者不谋而合,可见他编书是为读者着想的。  相似文献   

17.
靳良 《兰台世界》2015,(7):158-159
清末旗籍学者杨钟羲撰集的《雪桥诗话》,自胡适参考其创作《<红楼梦>考证(改定稿)》,此诗话遂被时人誉为"诗史"。盛名之下,必有佳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国民经济,其中积极稳妥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而翻译出版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作品等工作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和第十二条规定:翻译出版他人作品,应征得原作者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支付报酬是理所当然的。而征得原作者使用许可就有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有可能千方百计寻找也无法取得与原作者的联系;有时即使取得了联系,也有可能原作者不同意使用;原作者虽然同意了,又可能因报酬等原因未能取得使用许可。这里是否可以在著作权法中增添强制使用许可条款,以适应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很喜欢读《红楼梦》,自己反复读。也劝人反复读。他多次谈过应该怎样读《红楼梦》,笔者之一有机会听过一回。  相似文献   

20.
王钧  王雷 《当代传播》2004,(6):10-12
对学界已达成共识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这一论断,被发表在《当代传播》2003年第3期、由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明铭同志撰写的《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厘定》一文中提出质疑。他将美国新闻学者伯纳德·罗斯科在其《制作新闻》一书中宣称的"新闻根据不是历史"的观点,作为全文论述的支点,进而提出"新闻→历史的转换绝非一个必然性的时间逻辑所能达成;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特定的学科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