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关于其中的“徐趋”的理解学界看法有所不同,本文梳理了学界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认为“徐”表示慢,“趋”是小步快步向前,是一种礼仪,“徐趋”矛盾的语义搭配有其特别的语用功能,体现了触龙劝说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作为表现战国策士卓越的语言才华的名篇.历代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誉,对其中的两位主人公——触龙和赵太后,后人的评价也基本上如出一辙(包括我们的人教版教材和教参):触龙.赤心为国、能言善谏、深谋远虑;赵太后,目光短浅、专横顽固、妇人之仁(当然也有许多人看到了她“知过能改”.以大局为重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触龙说赵太后》中写道:“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触龙想要见赵太后(劝说她把小儿子交给齐国作人质),赵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触龙。触龙进了宫,做出快走的样子,但他却走不快,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所以走不快。”触龙脚有毛病,走不快,为什么还要做出快走的样子(即“徐趋”)呢?  相似文献   

5.
触龙说赵太后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巧说”。这里且不谈触龙怎样以“自谢”、“问安”、“托子”的策略去接近盛气凌人的赵太后,单谈谈他是如何巧妙地阐发自己的卓见的。触龙的“说”是从提出“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论题开始的,接着他以赵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为长安君计短为  相似文献   

6.
7.
8.
<正>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认为机会来了,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才能派出援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走着,到了太后面前致歉说:我的脚有毛病,一点也不能走快,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  相似文献   

9.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10.
释“入而徐趋”之“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古代的婚俗所涉及到的古文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词语解释,来谈谈古代婚姻习俗对词语训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面对的形势是别人不能说,也无法再说的一种僵局。面对僵局,心系国家安危的老臣触龙,如何打破僵局,使太后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激赞触龙用谈养生、拉家常的方法取得了进谏的成功,实际上我们忽视了面对盛怒的太后,面对就不打算听取大臣任何进谏的太后,如何做才能让她不生气,能够进得去,能够站得住,能够不被她唾出来,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触龙面对僵局,说服的难度很大,但他又不能不去“说”赵太后,其理由有三:1、在其他大臣不能“说”之时,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为了国家的安全,触龙必须去“说”…  相似文献   

13.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面对的形势是别人不能说,世无法再说的一种僵局。面对僵局,心系国家安危的老臣触龙,如何打破僵局,使太后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激赞触龙用谈养生、拉家常的方法取得了进谏的成功,实际上我们忽视了面对盛怒的太后,面对就不打算听取大臣任何进谏的太后,如何做才能让她不生气,能够进得去,能够站得住,能够不被她唾出来,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4.
“趋”和礼     
在现代汉语中,“趋”是个常见字,趋向、趋势、趋之若骛、亦步亦趋等词汇随处可见。这些趋字,都含有奔赴、归附的意思。然而,它的原始含义却是快步行走。先秦典籍已多见越字,最早当推《诗经》,《齐风·猗嗟》中便有“巧趋跄兮”的诗句,这个“趋”,即训“快走”。由快走又演化出“趋”字的多种含义,“趋”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礼仪和礼节,就是其中的一种。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礼”,是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用来明尊卑、别贵贱、序长幼、分宾主的。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晚辈、主人要遵照法律的规定或传统习惯,用“趋”,…  相似文献   

15.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16.
说“礼”     
"礼"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它的本义是"祭祀用的礼器",基本义是"敬神以求福"。在现代汉语中,我们认为它有七个义项,为了弄清楚这些义项间的关系,我们采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7.
说“礼”     
俞水生 《中文自修》2011,(11):44-45
中国一向崇尚礼仪,是所谓"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对于儒家的人文礼仪和礼治思想,我们不应简单地视为封建主义的东西,而应客观地、历史地对待,努力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仅是历久传诵的优秀历史散文之一,而且还是做思想工作的成功范例。通过对该文的解读,从中领会触龙在国家危难之际是如何应用"说"的艺术魅力,巧妙地做通赵太后的思想工作,一举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就做思想工作的艺术而言,其说服力与说服方式的完美结合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蒋玲 《现代语文》2008,(12):129-129
《战国策》既称战国的“杂史”,又号“纵横家言”,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而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已被多家教材和古选文本收录。但笔者在研读中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教材(2003年6月第1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在解释“念悲其远也”中“念”字时,译为了“悲伤”,笔者认为有些不妥,现论证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