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3.
一二○ 无虑 “无虑”一词,在古书中颇为习见,但它的真正意思,却是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直到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才指出;“总计物数谓之无虑,总度事宜,亦谓之无虑”,方才把这个词的概念解释清楚。其实,“无虑”这一十分古老的词,至今仍然保留在河东人口语之中,如果参照河东方言来解释词义,则极易理解。具体说来,古之所谓“无虑”,即今之河东口语词“模略mū lǖo”“模约mū  相似文献   

4.
对于赋、比、兴,古代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阐释,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明,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也”。(《诗集传》)而李仲蒙的解释则较深入,他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物动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以说,赋、比、兴是诗人形象思维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它使《诗经》不仅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  相似文献   

5.
一“混沌”者,天地形成前之元气状态也。《周易乾凿度》:“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字亦作“浑沌”。《文选·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李善注引宋均曰:“言元气之初如此也,浑沌未分也。”李周翰注:“浑沌为一气也。”《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音转为“浑沦”。《列子·天瑞》:“太初者,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中“新妇”一词出现了十次。以第三者的口吻叙述时,用“新妇”,如“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文中主人公刘兰芝也自称“新妇”,如“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第3节为:“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由此可以知道,焦仲卿、刘兰芝结婚已经两三年,刘兰芝应为少妇,而非新妇。那么为什么文中有十次提到刘兰芝时用“新妇”代之,刘兰芝也自称“新妇”?近日读桑逢康著《荣氏家族》,在“新妇”一词的问题上,我豁然开朗,《荣氏家族》P32中说:  相似文献   

7.
汉字形体的表义功能为诠释词义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依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利用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相似文献   

8.
《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句中的“无虑”,课文注:“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编者把“无”训“无须”,“虑”释“计虑”,这是不正确的。“无虑”是一个联绵词,意为大略、大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中“无虑”条云:“凡书传中‘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今略为辨之。高诱注《淮南·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广雅》曰:‘无虑,都凡  相似文献   

9.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卖柑者言》一文中,有两个词值得注意: 1、干城。课本注:“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 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牌(《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音伐>,或谓之干”),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诗话二则》是学生课内自读课文。如何使学生读懂课文并有所得,教师的备课和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就词语理解、自渎提示、练习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的意见。 一、词语理解的方法 1.联系比较。课文中有三个“始”字,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比较,得到正确的理解。“始”为副词,多用于谓语之前。课文中的“始”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如“始欲着‘推’字”中的“始”字(见《推敲》),可解释为“开始”。与这个“始”字意义相近的有“初”字(义为“起初”),著《诗词改字》者洪迈就用了“初云”、“初曰”。另一种是表示后面的事情乃紧接着前面的事情而发生的,如“始定为‘绿”和“至‘用’字始定”中的“始”字(见《诗词改字》),可解释为“才”。 2.适用已有知识。课文中“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中的“时时”,系副词,常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课文中“留连论诗”中的“留连”,系形  相似文献   

12.
指示词附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形容词用,谓之指示形容词。《说文解字注》:“之有训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召南》毛传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训为是。”(见“之”字条段注)  相似文献   

13.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一开卷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常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作为哲学著作的《老子》,在这里没有为“道”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老子先从“无”和“有”这一世界起源的根本问题入手讨论。我们注意到老子对“无”和“有”的解释:“无,名天地之始。”“始”的本义是少女,《说文》:“始,女之初也”。“有,名万物之母”,“母”,《说文》:“从女。象褒子形,一曰  相似文献   

14.
一、以字为词的释义结构 我国古代语文辞书的编纂源远流长,从《尔雅》到《康熙字典》,虽有字书、义书和韵书之分,但在释义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致上以一个字作为词的一个单位进行释义。如《尔雅》:“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说文》:“一,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元,始也。”《广韵》:“东,春方也。”“鸫、(完鸟)、鸟名。美形。” 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结构上这一特点的形成植根于汉语本身的结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小学研究中字与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这实际上表明了汉字与汉语词语间确有难舍难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幸敬存 《学语文》2011,(5):72-72
一、《寡人之于国也》的“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喻”。课文注:“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将“喻”解释为“比喻”,可以说是犯了以今律古的大忌。先秦时代,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汉书·项籍传》:“喻以所为。”颜师古注:“喻,晓告之。”据现存训诂材料,  相似文献   

16.
清代内阁     
一清代內阁之由来我国自明代始有內阁。设內阁的本意是避中书省之名,其得名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阁。”《词林典故》亦云:“永乐初,命编修等官于文渊阁参预机密,谓之內阁。”明初,原亦以宰相佐政,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谋反”,遂下令废中书省,分立六部秉政。由于皇帝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得不设四辅官帮助阅读公文、草拟政令及处理其他政事。十五年又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的首联为“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其中的“晓”字在配套的教参中解释为“早晨”,课后练习也从“晓”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题解注释指出这首诗选自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全唐诗》一百八十卷.其实,这一联中的“山晓望晴空”应为“山晚望晴空”,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8.
汉字(之二)     
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因此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十分密切。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义,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应当懂得汉字的构造。中国古代学者一向用“六书”解释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是人们总结的汉字结构的六种原则。“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周礼只是提到了六书。到了班固才具体地说出六书的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到了许慎才具体地谈到  相似文献   

19.
古代纪日,有一些根据月亮的盈虚或阴暗程度不同而命名的特称词,它们分别表示特定的日子。在古诗文中较常出现的如: 朔,农历每月初一日。《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这时的月亮叫做新月,人们完全看不见它。《释名·释天》:“朔,月初之名。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左传·  相似文献   

20.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