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4.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5.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生…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可以见出:首先,《孔子诗论》论诗具有明显的“重情”或“主情”色彩,它所说的“情”与“诗言志”的“志”是一致的,并与“礼”相统一;其次,它对《诗经》诸篇的境界和审美过程的分析是划分层级的,而由对上博简内容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孔子诗论》的作者应是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子羔)。  相似文献   

7.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的浓浓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以”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惰浓至极。文童辞童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塑造自己的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精心设计了理想人格模式。“士”、“君子”、“圣人”及“成人”是孔子所称道的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孔子以所仰慕的“圣人”勉励弟子,以所乐道的“君子”人格规约弟子,以所推崇的“士人”操守要求弟子,以所描述的“成人”形象感召弟子,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理想人格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两种境界     
周实 《新读写》2008,(1):52-52
文章简短,但说理透彻。作者一开头就亮出观点:人是需要自信的,但又不能过于自信。这里有一个如何掌握“度”的问题。作者以孔子及弟子曾参举例。说明他们两人的境界不同,孔子是天才,但曾参凭借自己的勤勉、兢业。同样取得了成就。一个人如能正确认识自己,以勤补拙,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能致强也”。  相似文献   

10.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锋”,在乱糟糟的春秋时代努力做好事。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开山鼻祖。因他“有教无类”,所以 ,其弟子不仅来自许多“国家”和各类家庭 ,而且 ,各年龄段的都有 ,孔子自己也称“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 :只要是成年人 ,我就可以教育。事实上 ,有些弟子如秦商等也确实与孔子的年龄相差无几 ,所以说 ,孔子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基本上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孔子弟子 ,号称“三千”,在当时可谓规模空前 ,但这相对于全国 (鲁国 )及各诸侯国的总人口来说 ,毕竟十分有限。因此 ,孔子为进一步扩大自己影响 ,实现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 ,同时 ,也为使“天下”更多没有条件拜在自己…  相似文献   

12.
杜各地孔子的弟子,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有一天,孔子根据众弟子平时的学习情况,对几个弟子进行了奖励。因为没有被奖励,杜各很生气地找到孔子,责问道:“我比他们要强胜百倍,您为什么不奖励我呢?您难道不知道,他们有的很愚蠢,有的很懒惰,有的很……”他把那几个受到奖励的同窗都贬低了一番,孔子听完,看了看杜各,说:“你跟我来。”  相似文献   

13.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14.
用“七十子”称孔子弟子最早见于《孟子》,这是一种追“周公之迹”的仿圣行为。孔子弟子数量在两汉时期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它们各有来源,其中“七十二弟子”之说最终受到官方的认可,并得以确立。而官方认可的名单依据应是如《孔子家语》之类的孔氏家书。隋唐以后,“七十子”之称与“七十二弟子”之称合流,并最终演变成“七十二弟子”或“七十七弟子”的缩称,即孔子弟子的“举其成数”。经过对历代典籍记载的考察,可以看出“七十子”之称有鲜明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孔子首创私学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曾经创办过规模很大的私立学校。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又说:“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可见孔子办的私立学校中有较固定的教材,学生众多,且设有学生居住的“弟子内”,规模相当可观。在这所私学里,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通过私人讲学,把知识学问传授给新兴地主阶级、商人以至庶民阶级。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不受年龄和地区的限制,只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读孔子与孟子。感受迥异。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有弟子三千,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17.
交谈与交心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非常善于与学生交谈。一次闲坐,他对弟子们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那么会怎么样昵?)循循善诱的引导弟子们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于是子路急切地说出自己的治国安邦之策,随后冉有、公西华也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只有曾点有点迟疑,孔子开导他:“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打消了曾点的顾虑,  相似文献   

18.
《孔子游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就地取材巧借河水给弟子们阐述“真君子”的品质.让我们感受到了万世师表的孔圣人与弟子其乐融融的游学情景。  相似文献   

19.
赵传兵 《成人教育》2011,31(9):66-68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其中,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则内自讼”等过错教育思想,以及孔子对弟子们“既往不咎”、“与其自洁、不保其往”、“毁亦有所试”等因人而批、因人施批的批评方式,对成人惩罚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诗教:孔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实施诗教的开先河。本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诗教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作了考察。认为使弟子获得“思无邪”的道德教育、“学而优则仕”服务、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的基本目的,而说教告知、答疑解感、评人论事、雅言示读等,则是孔子实施诗教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