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我校及其它高校课程编码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从课程的属性为出发点,以我校现有的学科群为依托,突破原来课程编码的思路,借鉴图书资料分类编码方法,对课程库进行全新的编码管理。通过采用了新的课程编码,使我校七大学科的课程得到规范体现,解决了每门课程代码的唯一性,增强了课程库的稳定性和便于计算机联网管理。同时,结合课程的整合,形成系列课程的脉络,为教学计划模块化的配置课程组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在不懈的探索中,从依附走向了独立。深化了旧有的研究路向,开辟了新兴的研究格局;探讨并构建了课程理论体系,重建了课程概念,拓展了课程研究范畴;密切了与课程实践的关系;集中探索了课程现代化、课程改革、课程形态、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实验等问题,取得了课程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将在自我批判和检讨中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一轮初中科学课程的选择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在新一轮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中,既设置了综合科学课程,又设置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那么,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是选择综合课程,还是选择分科课程,以及选择后如何实施就成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从综合科学课程和分科科学课程的各自特点及课程实施的条件出发,结合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及浙江省近10年来的综合科学教改实践,较全面地论证了新一轮科学课程选择的主要依据及课程实施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科学论坛》2005,(3):73-76
提供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要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有效教育行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一基本目的,走课程化多元开发之路。紫小从传统经典化、地方艺术化和学生现实生活吸取源头活水,建构了经典化诵读、绵竹年画、数学探究性学习、普及性器乐、快乐英语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大批校本课程,形成了落实课程的认识建构和技术系统。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互动,紫小课程化建设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鼎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并进。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举的多元学校课程化,紫小以有效管理,保障了课程化建设扎实有序地挺进纵深。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在“学前课程研究”网(www.xqkc.com)上展开了有关综合课程的讨论,大家对综合课程各抒己见,交流了观点,分享了经验,促进了对综合课程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反思。本文是作者对综合课程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有助于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课程发展史的角度入手,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模式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潜在课程模式在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这对当前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课程综合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思想和原则,课程综合化已是世界各国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焦点,本文从分析课程综合化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理论背景入手,对课程综合化与缩课程、缩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借以纠正某些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开发负效应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实施“三级课程体系”的序幕。不可否认,近几年来,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许多学者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价值、类型、开发程序、课程资源、支持系统和教师权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在看到校本课程开发成绩的同时,必须冷静思考其负效应和根源,从而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制订相关对应政策,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课程本质的基础上,对现代课程作出了界定,并结合现代课程的实践和发展就课程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实现学科课程到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形式课程到实质课程、显性课程到隐性课程的转变,高度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如何迅速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举措。地方课程的设置促进了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推进了课程与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地方课程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明确地方应负的责任,做好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综合化是一种包含人类对整个世界的重新认识,对科学、技术、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再思考。同时,包含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与课程学习、课程实施与课程学习的统一的一种课程理念和原则。综合课程是这种思想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体现。综合课程有多种模式,高校在选择综合课程时须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的需要,并处理好与分科课程的关系。为了保障综合课程的实施,高校必须建立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同时搞好相关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课程决策权集中在国家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身上,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靠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推行,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校长只是课程实施的管理者,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们只是课程如何实施的研究者。自1999年以来的二期课改提出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所谓的校本课程只是对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不足的弥补。现在提出的发展校本课程,将学校课程中的一小部分的决策权赋予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这个变革改变了以往学校、校长、教师被置于课程决策过程之外而造成的课程的制定、设计、决策与课程的实施割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与反思,从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来理解课程,构建了一系列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课程体系。本文对后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透过它所提供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前正在进行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5.
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体化是综合课程最完美的设想。然而,一体化的成功很难见到,“拼盘”式综合却是普通的现实。这种现象本身源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都有自己的地位。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同,综合课程在对象、跨度、开设阶段上都应当是多样的,综合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有了新的变化,本文论述了在课程发展中教师权力享的有必然性,分析了教师参与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使权力的途径:即参与课程设计和决策、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从而指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权力与职责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学科中心课程思潮:20世纪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程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学科课程可以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教育实践的日益发展,课程理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其中学科课程理论可以说发展得最为完善,其他课程理论都是在与学科课程理论的对抗中衍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有的课程理论或思潮至今也只能说是初见雏形。在我们热烈拥抱新世纪的曙光之时回顾与展望学科课程理论的发展与流变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对新世纪课程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新世纪课程实践的变革,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综合课程、课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是逐步深入与完善的,由不合理到比较合理。课程结构改革首先把活动粪课程正式作为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同学科类课程相辅相成,然后在学科类课程中又分为必修课程和多种选修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及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综合课程改革在各省市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综合课程的设置减少了学科门类和内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承担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但这些方面的改革,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来实现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值得庆幸的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设置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资源观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影响,并在探讨我国教师陈旧的课程资源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课程资源观转变的必要性,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