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谶谣,作为古代政治预言广告,在史籍记载和民闻流传广泛,它包括谶和谣两种.李渊在创建唐王朝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传播各种谶谣广告,来为自己争取政治主动、团结各方力量.所以谶谣广告在李渊创建李唐王朝的过程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诗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具神秘色彩的特殊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对此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诗谶的成因;诗谶的类型划分;诗谶与谶纬、谣谶的异同;诗谶的阐释与解读;诗谶的影响。在取得丰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读过《红楼梦》,值得惊叹的不仅是人物关系之复杂,小说情节之曲折,更让人赞叹的是曹雪芹创作之精妙。文学创作中对于隐语的使用从来就不少,但是可以像曹雪芹这样应用的如此得心应手者实在是为数不多,该文主要就《红楼梦》中谶谣——正册人物判词的运用加以举例分析,赏析并对比杨宪益、戴乃迭夫妇(Yang&Gladys)同霍克斯(Hawkes)译本就此谶谣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谶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神秘的历史文化现象。在谶谣神秘主义的面纱后面,却是最现实的工具性本质。作为舆论工具和政治工具,是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大的社会功用,直至当代,它以不同的形式在中国传统神秘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谶谣社会功用的演变,实质是其工具性本质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谶谣文化玄妙莫测而又至关重要。它在文中起了反映政治变故、预示未来、揭示人物命运以及反映作者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作用。而谶纬学的盛行、童谣本身的特点、童谣的政治价值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则是谶谣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牛继马后”谣谶见于《宋书》《魏书》《晋书》诸正史中。《宋书》之“牛继马后”服务于沈约《宋书·符瑞志》天命史观的著述目的;《魏书》之“牛金生睿”也并非完全出于敌国立场,更多是因袭旧说;诸书“牛继马后”史源均指向孙盛的《晋阳秋》。但通过对孙盛行迹的考察及对《魏氏春秋》的文本互证,可知孙盛造作“牛继马后”可能性不大,更大的可能则是桓玄出于篡晋的需要,与时任大将军文学祭酒的徐广造作了该谶,并将其羼入所谓辽东本《晋阳秋》中。“牛继马后”的造作依托于《玄石图》,其由魏之祥瑞变为晋之图谶,又从晋之图谶变为晋之灾异。以旧符谶论证新天命,反映了魏晋时代的谣谶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7.
谁最有智慧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  相似文献   

8.
所谓科举谶兆,是指能够预示科举信息的征兆迷信。本文所探讨的科举谶兆,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物兆,即来自周边景物的异常征兆;二是语谶,即语言文字征兆;三是梦兆,即与事实巧合的早期梦境。本文以科举人文较为兴盛的福建为例,对中国古代的科举谶兆类型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谶,包括谶言和谶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汉民族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社会动荡时期,谶言与谶兆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在社会安定时期,谶言与谶兆主要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浅论民谣在当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谣历史悠久,发展到当代,有了它新的内容与特色。本文试从时政谣、校园谣、手机谣三大方面对当代民谣的内容加以分类,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并从成因、传播、民谣自身的魅力三方面探索当代民谣的繁荣原因。  相似文献   

11.
童谣主要是以儿童为传承者,通过游戏谣、知识谣、滑稽谣、生活谣等形式来反应儿童的成长生活,对幼儿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启发作用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独特的"胎教"功用,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启蒙者。试分析童谣中体现的生命繁衍意识,借以唤醒人们对童谣审美价值的深入认识,并对童谣的教育和传承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童谣主要是以儿童为传承者,通过游戏谣、知识谣、滑稽谣、生活谣等形式来反应儿童的成长生活,对幼儿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启发作用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独特的"胎教"功用,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启蒙者。试分析童谣中体现的生命繁衍意识,借以唤醒人们对童谣审美价值的深入认识,并对童谣的教育和传承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诗谶者,关乎诗之神秘预验之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完全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中,又以《左传》所记尤为典型和特别。《左传》中的诗谶,大致可分为三类:繇辞之谶、歌谣之谶、赋诗之谶。诗谶与原始巫术、宗教思维有关,这三类谶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期诗谶由宗教世界向人文时代嬗变的痕迹。《左传》中的诗谶,本质上当被看作一种文化叙述策略,其所依据和反映的,正是彼时业已强盛的人文精神。故其诸多之诗谶现象,实为基于礼义德信、民本等思想所作的预验,亦即社会历史经验之显现。  相似文献   

14.
谶言手段的运用是古代小说艺术形式上的一个闪光点,梦谶即是其中的一种。梦谶早见于《史记》中的先秦传述,对人物命运、事件结局进行巧妙地预示。此后历代史传、小说作品中,梦谶无论是在情节的渲染上,还是在布局的结构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至《红楼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正>在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最早出现在《国语》中,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谶语"。即使如有的专家推测,《国语》乃后人伪造,但以"伪造"的《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时凡有大变故,多半先有谣谶广传。而诸如《推背图》《梅花诗》《烧饼歌》之类,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那些富于神秘色彩的谶,就好像是有人无意中听到的神灵的私语,在古人的心中它具有莫大的威仪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时期神秘传闻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义和团运动时期神秘传闻盛行的现象十分醒目。这类传闻内容上主要可以归纳为有关"神术"、"异事"者和谶谣乩语两个分类。其盛行既有着最为直接的现实激发因素,又有着长期历史性承传积累,涉及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乃至传播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其社会作用看,既有着"灭洋"政治指向下的多重功用,也明显具有社会扰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3,(A0):20-21
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条独特暗线,以具有神秘性和隐晦性而被广泛记录于史书、笔记小说和诗话中。  相似文献   

18.
"谶"本是假托神意兆示人间吉凶的预言;而"纬"则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指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与儒学化的方士以神学迷信观念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于"谶"与"纬"曾一度在两汉时期合流,并形成盛极一时的"谶纬"思潮,因而古人往往将纬书称为"谶纬",或单称"谶"。于是后世人们也多将"谶"与"纬"相提并论,甚至有人认为"谶"与"纬"名异实同。本文对"谶"与"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认为"谶"与"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同中有异,并非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言意之论中,有一条言不尽意论的承传线索。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此论题展开了反复辨说,最终认识到语言具有“有定”与“无定”的二维性特征。之后,言不尽意论取向逐渐发生变化,体现为从专注思辨的角度转替到结合文学批评加以论说的视点之上。大致从唐代开始,意在言外论开始成型并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一直导引着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审美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北齐国号源自高欢父子的封爵与籍贯。然而揆诸魏齐之际的史实,北齐国号的选择还受到追溯先祖、攀附与拉拢士族、附会谣谶及契合美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中可以窥探出北齐统治者谋求抟合北镇勋贵、河北豪族、洛-邺士族文官等统治集团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