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歌 《出版视野》2004,(5):48-48
秦始皇当政时,为了防止读书人造反,也为了巩固他的暴政,大肆进行焚书坑儒,搞得读书人东躲西藏,人人自危。劫后余生的读书人再也不敢读书,大家还是要命为主。唐朝诗人章竭就写过这样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虑,关何空锁视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刘邦、项羽都不读书照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防止读书人造反大规模烧书又活埋大批读书人,也只是白费了一场心机。  相似文献   

2.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3.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却丢了天下?我们认为原因是陛下您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都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相似文献   

4.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5.
易中天 《出版参考》2006,(14):24-25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  相似文献   

6.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6,(3):38-41,58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前者是刘邦的《大风歌》,后者是项羽的《垓下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两首歌,一开口都是出语不凡,语惊四座。刘邦,沛县人,因地而名,有沛公之称。项羽,下相人,《地理志》载:“临淮有下向县”,“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刘邦,项羽,两人同乡,喝一条河水长大的。难怪两人一开口就皆唱出了不同凡响的歌。尽管这歌声与现在远离两千多年,听来仍然还是那么慷慨悲凉,那么有穿透力,夺人魂魄…  相似文献   

7.
人常说:“字是读书人的门面。”苏轼甚至说过“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的话。如今社会发展了,知识门类多,内容广,人们用于习字的时间远比古人少得多。于是,对古老的方块字的书写,除少数人把它当作一门艺术而勤学苦练外,多数人但求字写得“堪用”即可。这自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有的人把“堪用”的标准降得很低,只求自己看得懂,甚至有时连自己都认不清,这就不妥了。  相似文献   

8.
无聊才读书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翻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也就是做笔记、查资料、找论据、核对出处。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  相似文献   

10.
编辑素质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 《编辑之友》1999,(1):39-40
宋黄山谷云:“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是对不读书人的生动写照,也适用于曾读过书后来又不读书的人。  相似文献   

11.
有一间坐拥书城、自得其乐的书房,是读书人的梦寐所求。不少名人学者都写过关于书房的文章。如宋代大诗人陆游题《书室》的“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其书房中的闲情雅趣,便令人神往。有一间书房,读书就有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写作似乎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当然,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到了“华北之大再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抗战年代或“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的“文革”时期,书房再大再幽静,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们只说平常日子,而不提战争或“文革”的非常岁月。我从少年时代起,便梦想有一间自己…  相似文献   

12.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欢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因人而异,而且光菊花也还有 “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千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的“一”字评论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审查一批出国节目。京剧《霸王别姬》是其中一个。审看中,周恩来对每个重要场景都下了“一”字打头的评论: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听劝阻,执意出战时,周恩来评道:“一言堂”。项羽回后宫,虞姬规劝再三,不要发兵,以免中刘邦之计,项羽不容分说,回拒道:“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恩来评道:“一家之长。”项羽孤军深入,落入了刘邦的伏击圈。周恩来评道:“一意孤行。”项羽被困垓下,周恩来评道:“一筹莫展。”戏演到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周恩来评道:“一曲…  相似文献   

14.
新闻和想象     
经常有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新闻能不能“合理想象”?我觉得,这是有关维护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报道的差错、失实甚至虚假就很可能发生。作为研究和讨论,我想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所谓合理想象,大概是指:在新闻的基本材料是真实的情况下,对于若干情节(story)和细节(detail)进行想象的描写,而这种想象又是合理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这使我想起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著名描写。它很可以说明什么是“合理想象”。《史记·项羽本纪》里叙述项羽用范增之计,企图除掉沛公刘邦,不但情节有声有色,人物的言论和行动也活龙活现。这段描写,作为历  相似文献   

15.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乖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南,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薪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16.
无聊才读书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翻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也就是做笔记、查资料、找论据、核对出处。  相似文献   

17.
读书之乐     
张雷 《记者摇篮》2005,(12):10-11
中国人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群体,凡事大都强调其功用,这也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不够昌盛的原因之一。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很多功利主义的功能,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轿”,你看,这金钱、高官、美女竟然都藏在貌似高洁的书籍当中.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金钱、高官、美女”都是俗物。当然,古人也有将读书的功用看得很了不起的,且似乎属于“主旋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或者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相似文献   

18.
读书人喜欢品藻读书人的章句,也喜欢臧否读书人的品格。因此对我们这个聚集着最多读书人的民族而言,“道德文章”素来是一尊一而二、二而一的两面神,“文品出于人品”的命题,也总是古老而常新。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这种倾向似乎尤为显著。我们把玩一位艺术家的清词丽句,很容易联想到其人格的高尚(如屈原、李白);而一个蒙受过道德污点的人,又往往使其作品也受到株连(如蔡襄、赵孟頫)。这种由诗度人、因人论诗的审美心态和评判习  相似文献   

19.
大军  省目 《出版参考》2007,(10):4-4
现在是春天.读书的时候突然想起“春天不是读书天”这句话来。我推测这句话最早肯定是从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爱读书的富家少爷嘴里说出来的。对穷人来说,春天正是读书的好季节.既不会有“映雪”时的寒冷.也不用担心“囊萤”时的蚊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