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学大家,即指史学发展过程中那些丰碑式的或高山式的学者。陈寅恪因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深研究;因其孤傲的形象,更因其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为国内外学界所推崇,好评如潮。毫无疑义,陈寅恪,史学大家也。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史记>不只是一部一流的史学名著,而且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其实,史学和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文"中见"史","史"中见"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自梁启超提出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基本设想以来,它刚刚走过近九十年的历程。按照研究的特点,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史部目录学、历史要籍介绍式的研究阶段","综述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之史学面貌的阶段",以及"探索史学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本期专栏刊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论文4篇,都是视角新颖、颇具创见之作。《试论传统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的学术关联》一文,重点论述如何以环境史这一新视角,来重新认识、评价清初历史地理学名著《读史方舆纪要》的价值。作者认为,环境史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从学术发展的源流考察,当代环境史家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诸多可从传统历史地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章学诚,对于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种对于史学的总体观念,并且形成了对史学整体结构的设想。章学诚认为:“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史学史研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代出版了大量的史学理论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史学史的内容占有突出的地位.这类著作的大量出现及其关于史学史论述的价值,不仅对史学史学科之初步形成有著奠基的意义,而且对史学史研兜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计量史学及系列史的理论与视角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高等教育史研究突破传统方法、运用计量方法的可能性。为具体化此方法的应用,本文以区域分布史为研究范例,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史的计量史学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前期在美国先后出现了两本英文中国史学史专著,分别是贾德纳的《中国传统史学》以及华裔学者韩玉珊的《中国史学纲要》。贾著具有开创性意义,堪为汉学研究之入门工具,除了介绍中国传统史籍的分类以及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史,也比较了中西史学观念和编撰方式,对中国传统史学提出了批评。韩著稍晚于贾著,在美国汉学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补贾著之不足,其篇幅更长,材料上也有较大增补,对中国史籍和史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更为细致,还列出了大量术语的翻译以及"二十六史"的表格。韩著虽然对中国传统史学多有肯定,但也从九个方面展开了批评。两部书因其开拓意义及入门工具价值依然值得今日之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0.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著。本文从史学源流,评论诸史得失,评论编年、纪传二体之优劣,评论史学的功能等方面,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进行探讨,探析了其在史学评论上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开中国史评之先河 ,其史学思想影响深远 ,刘知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著《史通》专书以论史。两者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十分明显 ,在关于史学功用论、直笔论、采撰论、撰史原则、史学体裁体例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一文认为朱熹鄙薄读史治史,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此观点不够客观公正,原因有三:一是脱离朱熹理学思想来观其史学,未得其要;二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朱熹的史学思想,忽视了其提倡、研究史学的一面;三是没有客观地正视朱熹的史学成就及对后世史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以《文心雕龙·史传篇》为基础,分立二十四个专题,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角度,“融通中外,参验古今”,对中西史学的诸多重大问题分别加以梳理、比较,使中西史学于比较中显示出各自的发展脉络与体系,同时也以不言之教的中国式学术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史学比较方法。同美国近50 年来中西史学比较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比较方法的演进相对比,《史传通说》所蕴涵的中西史学比较的学术思想意义在于转向对新史学思想产生方法的追求,这是美国学者关于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在“中心论”和“异同论”以外的又一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著。本文从“史学源流”。“评论诸史得失”,“评论编年、纪传二体之优劣”,“评论史学的功能”等方面,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进行探讨,探析了其在史学评论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经典篇目.说其传统,一则因其在中学教材中存在的时间较久,二则因其传承着一种鲁迅式文人士子的文风、文骨、文气;论其经典不仅因其是最具鲁迅式抒情风格的代表篇目,更因其强大的时空穿越力,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邃性与前瞻性.其中,除了有鲁迅对爱国青年刘和珍的悲伤、哀痛、惋惜、敬佩之情外,还寄托着鲁迅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新一代青年的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16.
"君史"与"民史"之争为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年的中国史学界热议话题。新近整理出版的四部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中,屠寄的讲义已多少染上了一点民史的色彩。陈黻宸的讲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公理与公例,专门讨论"社会之原理",是对君史的一种对抗。王舟瑶置学术史于第一位,也有疏离君史、接近民史之意。但王舟瑶认为旧史学中有君亦有民,不能引申为旧史学只是君史。汪荣宝大讲清代政治、军事和外交,叙述爱新觉罗一姓之兴衰,所编讲义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一部清朝君史。于是,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编纂民史者,反对摒弃旧史学;撰写君史者,又深谙新史学。君史与民史在京师大学堂的讲台上共同演绎了史学的变调。这或许不合乎人们固有的印象与想象,但却可能更接近清季史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历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和科学史;在史学史领域,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划分中国史学史为三个阶段,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谈中国近代史学的演变,总绕不开梁启超,尤其是他的《新史学》,对传统史学所带来的震荡效应,至今余波荡漾。吾国史学在经历近代百年的变化,此一吸收与反思的过程中,究竟所谓“新史学”的观念带给中国近现代史学何种面貌?又产生了何种影响?这是值得吾侪深思的大哉问!梁启超及近代史学的前辈们,无论直接或间接引进欧美、日本的近代史学方法与观念,其目的均在借异域之学改造旧史,以达其所谓之“新”。然而,在新、旧二分法下,往往是以西方史律衡绳吾国旧史,如此关照下,旧史仿佛“镜中之妖”,史家本人于镜中观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旧史,绝非传统史学的原貌。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素以多变著称,其史学的变化深受时代环境及知识来源的影响。本文非全面性检视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反聚焦在其“新史学”倡议下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采进化主义观点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对史学定义的游移与多变性以及向传统史学的复归等议题。梁启超史学的诸议题,提供我们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多元想象。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极盛阶段,但大多数学者专心于古代文献整理,而不敢涉当世之务,虽然有实学之风,却无经世之旨。历史学家赵翼的则从经世致用的目的出发,在《陔馀丛考》和《廿二史劄记》两部史学著述中,重新追索从司马迁以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之道,把有关国家盛衰、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重大历史事件详加叙述,精心评论。本文着重从研究目的、史学源流和治史方法三个角度对赵翼的史学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极盛阶段,但大多数学者专心于古代文献整理,而不敢涉当世之务,虽然有实学之风,却无经世之旨。历史学家赵翼的则从经世致用的目的出发,在《陔馀丛考》和《廿二史劄记》两部史学著述中,重新追索从司马迁以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之道,把有关国家盛衰、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重大历史事件详加叙述,精心评论。本文着重从研究目的、史学源流和治史方法三个角度对赵翼的史学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