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店儒简作为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学思想文献的档案汇编,其中丰富的礼乐思想上接孔学,下启孟学,是继周代制度层面建构之后新一轮的礼乐同构。所谓礼乐同构是指礼乐在源流、功能、旨归上一致,礼乐相统一,是两者的结合,而不是同一,这是它们"求同"的一面;然而两者毕竟还有差异,使得各自成其为礼、乐,即"存异"的一面,二者"求同存异",可"相须而用"。  相似文献   

2.
周代的"六艺之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雏形,而美育是"六艺之教"的主要内容。周代将宗法社会的维系与"六艺之教"中的礼乐教育进行完美结合,通过礼教和乐教的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政治伦理与美育密切联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宾兴"原指周代选拔人才的活动与礼仪,如文献记载"周礼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1]572清代,各地兴起了资助士子路费、帮助其完成科举考试的组织,它们往往以"宾兴"为名,以合上古之制.江西的公藏机构中保存有不少宾兴原始资料,本文对这些资料作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4.
周代的"六艺之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雏形,而美育是"六艺之教"的主要内容。周代将宗法社会的维系与"六艺之教"中的礼乐教育进行完美结合,通过礼教和乐教的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政治伦理与美育密切联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阶级的分化及民间乐舞的不断发展,夏商时代的礼乐制度初具雏形,为礼乐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礼乐制度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乐舞文化的繁荣,也使得"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礼"的附庸。  相似文献   

6.
在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中",礼"和"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设立了专门的礼乐机构,开展了精心的礼乐培养,使这个时期的舞蹈具有较为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其核心在于维护上下尊卑、富贵贫贱的统治阶级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7.
赵娟 《兰台世界》2015,(9):159-160
"以礼制乐,以信服人"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观念,就礼乐文明来说,它为儒家思想拓展了进步空间,塑造了以理服人的教育体制,让儒家"礼信"思想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原林林 《大观周刊》2011,(37):115-115
从远古先民的巫术歌舞开始,最早的乐先于礼而产生,然后才从中分化出礼来。礼系统化之后,乐逐渐成为礼的一部分。礼乐结合,构成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礼”、“乐”两个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类情感的概念,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化。礼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内涵把本来是维系氏族社会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转化为自觉人性和心理本体的建设,从而进入了审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献"一词在古代中国最早出自孔子.<论语·八佾>记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礼记·礼运>记载: "言偃复问日:‘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相似文献   

11.
"礼乐为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其形成于先秦时期,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强调通过音乐实现"成己""、达人""、成物"的功用,重视通过音乐教育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西周时期,出现了礼乐文化,它是由"礼"和"乐"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通过社会规范和音乐歌舞相结合的模式,对社会等级制度进行强化,以期达到对统治阶级利益予以维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广东按察司佥事彭琉上五事疏① 正统六年五月十四日 广东按察司佥事彭琉言五事:一崇节义以励俗(略).一重士禄以养廉(略).一举祀典以劝忠.《礼》谓:"有功于民则祀之."昔宋之微,夷狄乱华,人纪将废,而陆秀夫于压山死节,英风义气振耀今昔.祀礼未行,诚为缺典.请敕有司,就于压山立庙以祀.岂惟有以慰忠臣于九泉,而亦可以作士气于...  相似文献   

14.
一、周代婚龄 对于先秦时期婚龄的探讨大致有以下四种认识:第一,结婚的年龄.男子三十岁而娶,女子二十岁而嫁.其主要史料见于<周礼·地官·媒氏>:"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第二,男子三十娶,女子二十嫁仅是对于庶人而言,士大夫可不拘于此年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作为后世戏剧源头的先秦时期的散乐和夷乐进行了全面讨论,指出:以往对散乐性质的解释不够确切,散乐应当是不入礼乐仪式、可以独立上演的表演形式;散乐包括优戏、女乐、乡人傩、新乐、杂技、角抵与说唱等;夷乐也是不入礼乐仪式的表演形态,夷乐表演中以羽毛为装饰与后世戏剧装扮的相似绝非偶然,夷乐中的踏歌与后来歌舞戏《踏谣娘》有密切关系;周代的礼乐均出自古代和当时的散乐或夷乐,礼乐在排斥和肢解散乐、夷乐的同时,也在利用和改造散乐、夷乐。  相似文献   

16.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7.
"以礼制乐,以德服人"是礼乐文明时期倡导的主要观念,就礼乐文明来说,它为日后的仁德思想拓展了进步空间,塑造了以理服人的教育体制,让行乐礼仪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8.
潘刻科 《兰台世界》2014,(6):102-103
"礼乐为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其形成于先秦时期,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强调通过音乐实现"成己""、达人""、成物"的功用,重视通过音乐教育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运>篇云:"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历史上,孔子确实是对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文献进行过一番整理修订的编辑工作.其中,孔子编辑<诗经>的重要方式就是"删诗".西汉司马迁首先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对于孔子"删诗"说,历代不乏支持者,同时质疑之声也是不绝于耳,而且渐占上风.这一历史争论以唐、宋、清三朝最为激烈,也最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鬼斧神工"不能形容天然景物 "鬼斧神工"语出<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jù,一种像钟的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成玄英疏:"雕削巧妙,不类人工,见者惊疑,谓鬼神所作也."后用"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巧妙,非人工所能达到.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五回:"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天造地设之文."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而其工程之大,成立之速,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者也."秦牧<艺海拾贝·酷肖>:"这个小故事我想不是无稽的,因为世间的确有许多'功参造化'、'鬼斧神工'的巧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