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闻实习生,我爬上座落在北京永安路的那幢大楼——光明日报社。“他就是你的指导老师。”副总编辑王晨指给我。他叫林玉树。中等身材。头发谢顶,但满而红光。王晨说:“老林现在是群工部副主任,他上任半年多就开创了群工部工作的新局面,抓非法出版物等批评报道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3.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4.
他,是新华社的一名军事记,也是共和国通讯社的一名将军记。他,就是原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兼党组书记的刘回年同志。  相似文献   

5.
我是《中国记者》的老读者了。自1990年毕业到企业做宣传报道干事起,便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15个春秋里,或订阅、或零买,无论何种方式,我们每个月都会见面。15年来,我书柜里过期的杂志卖了一批又一批,而《中国记者》等新闻期刊占据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15年来,她就像一位老师、一位好朋友,守候在我身边。她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新动态;她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学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她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使我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记者。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不能没有《中国记者》编辑部各位老…  相似文献   

6.
10月16日下午5时半,巴西驻华大使在大使馆内举行为新华社前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王志根的授勋仪式。当罗贝托·阿布德努尔大使代表巴西政府,把一枚骑士级白地蓝花的“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佩在王志根胸前时,两架摄像灯同时亮起,两部摄像机同时忙碌起来,好几架照相机拍照的声音响个不停,大厅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巴西人认为“南十字星座”是天空中最吉祥的位置,是巴西地理位置对应的空间。这次授给王志根的骑士级“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一般是授给值得巴西表示敬意的外国人的。巴西驻华使馆政务参赞说,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李锦始终坚持在普通老百姓中搞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中,他每年有200多天,最多达315天在基层采访。在17个春节中,有15个春节在农民家中度过,搞过15年春节报道。他调查时习惯于住农村,而且多数是贫困村。邓小平在1982年听他汇报农村大包干情况时,了解到他当时调查过200多个村庄,说:“那你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8.
初见姜敏,正是春天。短短的头发在她时而缓和,时而激烈的言语中飘动,那张“忧思型”的瘦小脸庞也渐渐红泛起来。听人说,身高1.65米的她体重才45公斤多一点,可平均每年采写的科技稿件竟达100多篇。轰动全国的《“星期日工程师”之死引起的风波》;令人叫绝的《三个神奇的“中国人”》;贴近生活的《科学技术与你、我、他》……这一篇篇为“第一生产力”摇旗  相似文献   

9.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10.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顾月忠新闻作品集》摆在案头,静静读来,深为所感。记得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好新闻产生于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坚实的足迹从东南到西北,从广东到北美;从千里冰封的边防线,到莽莽苍苍的大中原;可谓行万里路,写百万文。用大量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忠实地记载了时代历史的变迁,讴歌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他勤奋而又充满情感的笔下,鲜活着一个个大写的人,感动着他,也感动了我们。他的笔端所触各行各业,有百姓为之立碑的吴金印,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刘佑全;…  相似文献   

11.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没有私敌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记者的故事宿州市四位法官携枪逃亡合肥,凌晨叩响了他的房门申冤告状,含泪请求为他们洗冤……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改革大潮,推动着中国改革的宣传报道,也给那些追逐改革步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日益变得成熟起来。新华社辽宁分社主任记者周保华,就是其中的一个。1983年,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周保华恰在此时被调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记者站当副站长。这位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年轻记者,与沈阳的改革不期而遇,从此,他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竭尽全力为改革鼓与呼。同时,改革的宣传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改革大潮,推动着中国改革的宣传报道,也给那些追逐改革步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日益变得成熟起来。新华社辽宁分社主任记者周保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1983年,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周保华恰在此时被调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记者站当副站长。这位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年轻记者,与沈阳的改革不期而遇,从此,他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竭尽全力为改革鼓与呼。同时,改革的宣传报道,也使他进入了自己新闻生涯中的辉煌时期。1986年他离开沈阳记者站时,当时的沈阳市委书记李长春对他说:“沈阳改革的成就,有我们做工作的一半,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人的足迹,这是一个记者的足迹,这是一个从通讯员成长为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足迹。尽管这串足迹普普通通,但同时又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浓缩为一个词,那就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谓老生常谈。老生之所以常谈,是因为有常谈之必要。背离真实的新闻是欺骗、  相似文献   

16.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7.
我与慎海雄相识是在1990年,那时,他才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可谓“初出茅庐”,却已经崭露头角。浙江临安农村有一位共产党员,举报同村的一位“企业家”偷漏税收上千万元,还有道德品质上的严重问题。因这位“企业家”在当地有钱有势,而且是县政协常委,因此虽屡屡举报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位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够反掉腐败的共产党员却在县城大街的某司法机关门口遭到了一批人的追打。这位举报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了媒体,他先后找到了我和慎海雄。我与小慎双双拍案而起,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采访,我们两人合写了一份内参,详尽披露了…  相似文献   

18.
查春明,39岁,1976年参军,1985年10月开始从事专职新闻摄影工作,现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000多幅,100多幅作品在全国性摄影比赛和评选中获奖,其中《告别军校》获第10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牌奖。1993年和1996年连续两届获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新闻是时间的易碎品”,这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作为在新闻战线上为新闻事业奋斗了多年的新闻工作者,我的确目睹了许多易碎、易逝的新闻,它们像昨日的气象预报与去年的年历一样失去了价值,带着短短的时效性消失在时间与历史的长河中,天色无味,无声无息,无从打捞。然而,也有些经典新闻不仅不碎于时间,却被时间的流水洗濯得更加晶莹,一如范长江先生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闻作品《中国的西北角》。直到半个世纪后,我两度去西北,以记者的身份重走中国的西北角,一路下来,发现竟和60年前范长江先生所走的践线颇多相似,辗转几千里,身边也仅带着一本薄薄的、只有九毛钱定价的小册子。那发黄的封面,即是当年大西北的颜色,也是流逝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的颜色。重新打开他在艰难时日中写下的新闻作品,尤其是在广漠的大西北边走边读,你会发现,甚至他在三十年代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
这一期,本刊发表的《新华社河南分社新记者座谈纪要》值得一读。这个材料向我们提出了应当怎样培养新记者的问题。最近两年来,我们的新闻队伍增加了一批新同志,这些新同志都是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长大的。大多数人出身好,政治觉悟高,朝气勃勃,干劲很大,是一支新生力量,是党的新闻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对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负有重要的责任。怎样帮助新记者迅速成长?一种是由老记者带;一种是让新记者自己到实际中去闯。带和闯,哪种办法是基本的?闯。为什么说闯是基本的?闯就是实践,就是让新记者到革命斗争的实际中去经风雨,受锻炼。年轻人在实际斗争中,受几次挫折,跌几个跤子,不要紧,这样才能使他们锻炼得更坚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斗争中吃过苦头也吃过甜头,才能直接得出种种经验、种种教训,迅速地成长起来。倘若我们对新记者不放手,长期地让老记者带着走,扶着走,搀着走,不但抵销了采访力量,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新记者的依赖心理,使他们不能迅速地学会自己走路,独立地担当一个方面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说,新记者根本不需要老记者的帮助,不是的。老记者应该帮助新记者,帮什么?要帮思想,传经验,带作风,大胆放手地让他们工作,使他们在实际斗争中受到锻炼。同时新记者也应该虚心地向老记者学习。这样,可以在闯的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新记者也要定期地把自己在实际斗争中闯的结果,加以总结,得出经验和教训,提高工作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不断地闯,不断地帮,不断地学,不断地总结,是记者成长的一条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