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心是几何光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从普遍的情况出发给出透镜光心的概念,导出确定光心的方法,并通过实例对透镜的光心与其中心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2.
牛顿环测透镜曲率半径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用平均值法测定牛顿环的直径,解决了牛顿环直径测不准的问题,从而精确地计算出透镜的曲率半径.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几何光学中,我们发现其公式比较繁多,要逐一死记并非易事。下面介绍由薄透镜物像公式出发.把单球面折射、反射的成像公式,厚透镜成像公式方便地导出,以便于记忆。在光学教科书中,均导出了薄透镜成像公式,其形式为:这里,n1──物方介质折射率n2──像方介质折射率n──透镜本身材料折射率S──物距S1──像距。1薄透镜高斯公式得薄透镜的高斯公式:(2)2单球面折射成像公式为单球面折射物像公式。对于(3)式,两边同除以得和像方焦距得球面折射成像的高斯公式为:3球面反射物像公式为单球面反射的成像公式。同样引入f1=f…  相似文献   

4.
通过虚物与实物的薄透镜成像公式的分析比较,介绍薄透镜的虚物成像规律和像的性质,并给出了典型的光路图。  相似文献   

5.
叶韵 《物理教学》2020,(2):46-49
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取材越来越贴近生活,2009年江苏卷和2019年宁波卷相继出现了通过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来观察物像的题型。这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属于一种特殊的柱状透镜,不能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解释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提炼相关的物理知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探究,这是物理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厚透镜的会聚性和发散性与其厚度有何关系?是不是所有厚透镜的会聚性和发散性都与其厚度有关?本文以空气中的厚透镜为例,讨论了各种形状的厚透镜在不同情况下的会聚性和发散性与其厚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在非理想状态下,即薄透镜仅存在光心误差的情况下,对高斯法和共轭法测焦距f进行推导,指出高斯法和共轭法产生的误差是一样大的,并推导出产生△f最小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用扩束后的激光照射在平凸透镜上,由透镜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形成的非定域干涉环纹,测定凸球面的曲率半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及放大率公式作出函数曲线,对薄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全面详细的讨论,使读者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是一项广泛而复杂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本文首先从几何光学的角度对光传播过程中的费马克理,薄透镜成像的规律及理论进行一般性分析,进而从波动光学的角度,运用傅里叶分析的手段对薄透镜成像的原理与规律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利用物像之间等光程性原理推导出薄透镜成像公式。  相似文献   

12.
13.
就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中可能涉及到的误差来源进行估算与讨论,并从理论上推导出产生误差最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物像之同等光程性原理推导出薄透镜成像公式.  相似文献   

15.
从焦深理论出发,解释了在薄透镜焦距测量实验中无法精确确定像所在位置(像距)的现象,并从理论和实验分析了这一不确定度与物距的关系.根据焦深理论对焦距测量中常采用的两种实验方法(二次成像法和成像公式法)的实验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成像公式法测量透镜焦距,并且物距较小时,测量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用液体透镜法测量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和液体折射率可作为普通物理实验,着重指出实验的关键是设法测准透镜和液体透镜组的焦矩,介绍为测准焦距作者所设计的三孔挡光片,以及测量透镜的焦距的自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中成象位置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测薄透镜焦距实验中较为准确地确定成象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贵刊2002年第9期刊登了郭守月老师的《图象法讨论“薄透镜”成像的实验规律》一文。中文阐述了利用μ-υ直角坐标系描点法画出薄透镜成像的像距随物距变化的规律,从而说明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进行直观动态分析,给笔者很大的启发。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一种新的μ-υ图线法来分析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不仅直观,而且容易让学生掌握,下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薄透镜成象中物象运动速度的相对大小及物象之间的距离随物距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用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引导设计实验,指导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激励改进实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