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工艺文化产生于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以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宗教艺术的方式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先秦工艺文化实际上就是宗教艺术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而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制成的工艺美术品,不仅是先秦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先秦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2.
高三《思想政治》教材在讲到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说:“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我认为这个概括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第一,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只能从原始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寻找,而不能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心态中去寻找。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在自然界的压迫下,对自然现象产生了神秘感,而人们对感到神秘莫测的事物必然感到恐惧和敬畏。即使在今天,那些相信迷信的人不是对“鬼神”还感到恐惧和敬畏吗?百慕大三角人称“死亡三角”、“魔鬼三角”,在它的秘密没有彻底揭开之前,人们不是也感到恐惧和敬畏吗?实际上,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这种心态,只是原始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的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宗教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但人的幻想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而是由于生命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生命生活是真的存在物,需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维护和保证这种"真"的存在。凡是对生命的存在是有利、有益、有用的举动,就是善,就会产生美。  相似文献   

4.
论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视为马克思宗教观的本质是失之偏颇的。马克思宗教观最核心的內容,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都与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国家的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是宗教存在与演变的最深刻的根源。根据上述马克思的宗教观,合手逻辑的结论是:人们对宗教的理解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对宗教问題给予充分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研究宗教问題时,对宗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宗教的实质和社会作用都作了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宗教本身是沒有內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宗教是人创造出来的,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在原始社会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初期,人们的脑子很不发达,还不可能有鬼神的观念,因而也不可能有宗教信仰。随着人  相似文献   

6.
综观世界历史 ,宗教是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宗教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知现象。但是 ,在人类诞生之初 ,人类的思维能力低下 ,还不可能具有创造宗教的能力。宗教的产生要待到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只有到了这时候 ,人类才可能具有宗教意识。根据对古人类遗骸的研究 ,发现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的尸体周围放置着一些工具 ,还撒有红色的粉末 ;在亚洲的山顶洞人的尸体周围也撒有红色的铁矿粉末 ,还附有一些供装饰用的随葬品。由此判断当时的人们已经在考虑人死了以后的问题 ,即“灵魂”的问题 ,说明人类进化到这…  相似文献   

7.
宗教意识是一个民族对于周遭世界的一种特定的认知方式,因此它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在羌人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它除了为人们提供精神世界的庇护外,也影响着人们物质世界的一切生活方式,包括建筑。在羌族建筑中的聚落选址,建筑形式、布局与建构行为无一不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教所追求的是天堂的“幸福”,似乎与人们的现实需要无关,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宗教不但没有离开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而且宗教观念的形成乃至宗教活动本身,恰恰是由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决定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宗教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人的需要层次的上升,决定宗教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离开人的需要,既不能了解宗教的历史,也不能揭开现代宗教热之谜。人的需要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但宗教的发展却不是永恒的,一旦人们抛弃那些需要幻想的处境,现实社会为人们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条件,人们就不会到宗教里去寻找需要的满足了,宗教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分析宗教产生的历史根源,认为宗教不是一种永恒的现象,而是一种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其形式是多样的,并广泛地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又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希腊化宗教是希腊因素与东方因素融合的结果,其中东方因素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统治者崇拜和东方神灵的盛行。由于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后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奥林匹亚宗教的衰落,希腊人需要新的精神寄托,于是以自愿归附或自然同化等方式接受了东方的宗教传统。因此,严格地说,这一时期的宗教不是“希腊化”,而是“东方化”。在宗教领域,东方人使他们的征服者变成了被征服者。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宗教对立之关键在“上帝在与否”,它实则牵涉到科学与宗教的方法问题,这个问题可归结为科学方法是不是人类与世界交往唯一的和具有绝对支配地位的方法。科学与宗教本乃人心智活动之不同层面,前者着眼人的认知,后者关涉人的伦理。“上帝”的缺席导致人伦理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这种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巳愈益变得明显。在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就显得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生活方式的宗教--以瑶族宗教研究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瑶族宗教的审视不能纠缠于“瑶族道教”之争,而只能将道教作为我们认识乃至研究瑶族宗教的一个话语表达的参照系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瑶族宗教有着与瑶人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所学校的特色的形成,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个别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对社会条件的正确认识、分析、选择和利用,是学校特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条件对学校特色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历史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同时,唯物史观又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他说:“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么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因此,宗教艺术中的神的创造,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困境与社会困境中的忧患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多方面考察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种关系和对政治经济学深刻研究之后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至此,历史唯心主义的大一统局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多元化的现代休闲生活方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怎样生产,便怎样生活,生活方式就是回答“怎样生活”的问题。法国社会学家福勒斯代也认为,生活方式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闲暇时间,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儒学论者与儒教论者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儒学与宗教的异同.从儒学与宗教的差异看,儒家文化总体上不具备宗教的特征.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功能上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提供了一种组织社会群体的文化共识,都维系一种伦理规范系统,都提供了一种精神安顿方式.儒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成为中国人树立道德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凝聚民族群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宗教·道德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物质发展水平借助科学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人类的幸福感、道德自律、审美情趣和共同生活的智慧没有同步的提升。这表现为人的生存的虚无化和价值观的低俗化。如果我们正视历史,就能体会到宗教的社会整合和赋予意义的功能。也许我们应当意识到:科学、宗教、艺术是人类面对自然发展出来的三种不同的、彼此无法替代的互补的认知方式。宗教与科学在当代的接触也促进了宗教的改变,使得她有可能与现代理性和谐地组成“经纬”关系,共同编织现代全球的文化生态。断言“人类历史未来的方向取决于现代人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9.
宗教这一社会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宣传无神论,破除迷信,用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群众,逐步树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本文试就宗教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宗教和阶级宗教不是超现实超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虚幻和错误的反映。它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作为“自发宗教”的原始宗教,是原始人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进入阶级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33)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思想、理论、观点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态、人们生活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化活动的方式,继而影响着文化的演变路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取舍,对异族文化的态度,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及其变迁决定的,其中间环节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