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文学文本,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互为参照,于异域形象的共相特征中探求其经典意义。在文本解读中,笔者认为,主人公贾宝玉和浮士德都经历了情色之旅、灵之旅和死亡之旅的悲剧人生历程;都以女性为一端,并寄予相似的寓意;就悲剧而言,他们都以内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人类在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实现了灵对肉的超越。而肉的解体,灵的飞升,也正显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红楼梦》与《复活》的研究 ,可谓浩如烟海。在世界文学史上 ,曹雪芹与托尔斯泰这两位文坛巨豪奉献给人类采掘不尽的精神宝藏 ,其代表作自然留下了无数的解读线索。从两位异域文豪的作品《红楼梦》与《复活》入手 ,遵循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的思路 ,从其创作指归、文本布局和人物性格三个方面能够论证异域文本中蕴涵的同质性内核———宗教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3.
赵佳 《文教资料》2007,27(20):94-95,109
歌德所著的《浮士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笔者试从人性欲望入手去揭示欲望是维系全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纽带,并通过对欲望的辩证关系阐述进入浮士德的内心世界,从而探寻欲望的终结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阐释比较方法,基于《红楼梦》与《浮士德》文本和文化的共相和异相表现形式,揭示二者所显示的文化精神内涵,以促成异质文本间或文化问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作为英国戏剧的先驱,“大学才子(”University Wits)中最才华横溢的一员,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出色地完成了完善无韵体诗(blank verse)的历史使命,使其成为以后英国戏剧的主要载体;他还独创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全新的男主人公形象——有个性、有抱负,敢于面对一切挑战的核心主角,这种人物设置也成为莎翁戏剧中的主要创作手法。马洛冲破了传统戏剧的困宥,开启了走向更新、更完善的戏剧类型的道路,为后来莎士比亚时代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文学文本,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互为参照,于异域形象的共相特征中探求其经典意义。在文本解读中,笔者认为,主人公贾宝玉和浮士德都经历了情色之旅、灵之旅和死亡之旅的悲剧人生历程;都以女性为一端,并寄予相似的寓意;就悲剧而言,他们都以肉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人类在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实现了灵对肉的超越。而肉的解体,灵的飞升,也正显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一生铸成一部小说,几经变改书名,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最后定名<石头记>.由于历史原因,书稿仅整理出八十回清本,就"问世传奇"了.七年后(1761),曹雪芹应已完成了他的<石头记>全部书稿,由于突如其来的灾祸,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末除夕,这颗文星陨落了.一个完全的<石头记>真本也没流传下来.30多年后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突然冒出了由宫廷武英殿活字印制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此即由程伟元、高鹗搜访多年,获得残稿,编缀成的"全璧",改<石头记>名为<红楼梦>,次年,程、高之流对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文大肆阉割篡改达2万多字.至<石头记>神韵风貌,文采风流尽失.使这件真假合一,盗名欺世的假<红楼梦>冒充珍品,风靡天下200多年.周汝昌先生与家兄周祜昌二人满怀一腔义愤和热情,发愿终生校辑一部接近曹雪芹原来文字的<石头记>(<红楼梦>),这就是<石头记会真>的契机与发端.二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历尽难言的艰苦,宏愿欲尝,<石头记会真>即将梓印,周祜昌先生不幸抱恨阖然长逝.红学资深大师周汝昌先生在其女儿周伦苓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了<石头记会真>书稿的核订.本文作者侯廷臻同志应出版社特邀承担了<石头记会真>书稿全部审核校勘工作,经逐字反复审核,耗去了5年的心血,终于使第一部接近曹雪芹真本原貌的本子<石头记>,奉献给世人.全书共10卷,800多万字,8000余页,即将由海燕出版社推出,就教于普天下热爱<石头记>者.  相似文献   

8.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在措辞和视角两方面考察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体现原作"丰姿"上的特点与得失.通过比较发现,霍译中存在严重扭曲原作叙事角度,无视原作者文体风格的现象;杨译对原作文本亦步亦趋,基本体现了原作的文学特性,但也不乏矫枉过正之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极为丰富的百科全书.书中关于贾府的财经管理,尤其是当时盛行的理财方法--高利贷和典当,以及其他独具创意的理财方法--降低财产损耗、把大观园由"消费"型变为"生产"型等的描写,是很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的.<红楼梦>的理财思想对搞好企事业的财经管理、提高理财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艺术总结,犹如百川归海,它接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古典戏曲对<红楼梦>的影响入手,探索戏曲与小说的关系,并通过探析<红楼梦>在人物出场、情节处理、场景安排、人物活动等方面对戏曲艺术手法的借鉴,更加微观地欣赏文学大师曹雪芹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1.
白光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4,17(2):95-97,110
从作者创作思维的角度考察,《红楼梦》在人物的安排与描述,人物的出场次序、出场方式的设计,人物命运的走向,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情节线索的开合等方面均表现了曹雪芹逻辑思维的深度和理性处理艺术形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梦境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以其独特的审美作用,为作品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论文从文本出发,对作品中的典型梦境方式进行初步分类,并就其表现作用及其审美效果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作曹雪芹充分利用夸张手法,赋予作品瑰丽的色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利用夸张揭示和深化主旨,刻画各色人物,表达爱憎感情是作品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中的夸张运用还具有自然贴切,新颖别致,变化多样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漫话《红楼梦》中的苏北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三种版本中的苏北方言进行考察和比较,认为:曹雪芹曾于雍正初年在苏北地区短期生活过;脂评本早于程刻本。  相似文献   

15.
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影响着整个词汇的基本面貌。《红楼梦》反映了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的语言面貌,尽管在语法方面它与现代汉语已经基本一致,但是词汇仍然有些差异,这些差异甚至来自一些常用的词语。通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出词汇在近几百年来发生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描述了贾府由盛入衰的历史悲剧。贾府走向衰败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才缺乏是贾府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表现在奴仆们逐渐摆脱了主子们的控制,不仅不再继续为贾家家业的兴旺壮大服务,反而极尽破坏之能事。贾府的奴仆数量庞大,地位高低不同,心态各异,行为也不尽相同。维护者力量弱小,也没有引起贾府主子的注意;破坏者力量强大,极尽破坏之能事。在主仆破坏合力作用和抄家横祸的打击下,贾府最终走向衰败。对奴仆行为的描摹意义更是加深了《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8.
胡适之在红学史上的贡献,前人已多有论及,应该肯定。在全面梳理胡适红学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适之先生倡导的红学研究,史学重于文学,自传说问题重重;其得出后四十回一定是高鹗所续的结论,略显武断;在研究方法上,其强调"大胆的假设,小心的论证",却难于确定文献的真伪,材料选取上,有"六经注我"的嫌疑。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前五回是其人物与主旨的象征性抒写。从开篇人物出场的视角,或隐或现一个包括作者在内的读书人群体形象,而且贯穿始终,这是一个被读者忽略的红楼群体。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两峰对峙”,以及甄假宝玉合体等“分一为二”的写作手法,暗示读书人问题是《红楼梦》的主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使闺阁昭传”是为了寄托曹雪芹自由纯美的人文理想,宝黛爱情与唯美人性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则是读书人个体人文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悖谬的困惑使然,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值得今人,尤其是人文学者们反思。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骂"的艺术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人物的“骂”的描写,特点突出,内蕴深刻,形式多样,方法殊异。作者往往通过生动多彩的人物的“骂”来体现人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关系,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作者的题旨,取得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