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3年7月,应日本中日新闻、东京新闻社加藤已一郎会长的邀请,我以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次访问了日本。这次访问,正值日本经济不景气,政局动荡,北海道地区又发生了大地震。日本新闻界也是收入下降,面临困境。然而,在同中日新闻、东京新闻社同行的接触中,看到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上上下下都在为打开新的出路,努力奋斗。到达名古屋中日新闻社本部的那一天,还没有进  相似文献   

2.
日本共同社的运营机制俞宜国日本共同社是由日本61家报社和日本广播协会(NHK)加盟的“协同组合”。加盟社的62个新闻单位中有全国性报纸《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地区性报纸《东京中日新闻》、《北海道新闻》、《西日本新闻》等。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日...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组织的上海摄影家友好交流团,应日本写真专门学校邀请(由大阪读卖新闻社赞助),于1987年9月5日离沪访问大阪府。在出访之前,团长杜心就把考察大阪地区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教学的任务分配给我和另一位摄影教师。所以我在大阪逗留的9天中,除了参加全团的摄影创作,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活动之外,又特地访问了在新闻摄影教学上卓有成效的大阪两所高校的摄影专科——大阪艺术大学(四年制)和日本写真  相似文献   

4.
近十多年来,日本新闻企业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报道机关向综合情报机关过渡,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正迅速地实现集团化、综合化.这一趋势的出现,除受资本主义竞争影响之外,主要是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在现代化社会里作用的结果,具有极为深刻的必然性,很值得我们研究.下面,简略地论述一下日本报社集团综合经营的情况和特点:一、"日经"集团当先锋在日本,最早开展综合经营,而且收效较为显著的报社要数《日本经济新闻》.该报于1876年在东京创刊,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进入六十年代,它就向综合经营发展.1965年,这家报社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日本。此次访问的主题是“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记者同行,考察中不免关心了解日本记者的收入和福利情况,特别是对读卖新闻社作了采访。这里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大、广告收入多,因而记者的收入也丰。像占日本报纸发行量第一位的读卖新闻社,每天出早、晚两刊,发行量合起来达到1454万余份,一个整版的广告费用高达3800万日元,一年的发行营业额高达4400亿日元。报社实力雄厚,职工工资也就  相似文献   

6.
中日新闻社创建于一九四二年九月.目前共发行五种报纸:《中日新闻》、《东京新闻》、《北陆中日新闻》、《中日体育报》和《东京中日体育报》,合称为"中日集团五报".据一九八一年一月的统计,发行总数达三百八十八万份.其中,《中日新闻》是日本目前最大的一份地区性报纸,发行范围包括有日本列岛中部地区和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地区.这份报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读者的欢迎.一九八○年,笔者作为新华社代表团团员曾访问过  相似文献   

7.
访日掠影     
罗华山 《新闻窗》2007,(3):F0002-F0002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应日本政府外务省邀请,年初,记者随中国新闻采访团对日本国作了为期9天的访问。先后访问了东京、北九州和大阪等城市,采访了大阪市长关淳一和日本歌舞伎大师坂田藤十郎等,参观了佳能、松下、资生  相似文献   

8.
日本报社目前正在极力发展多种经营,体现多种功能。▲建立资料情报中心近来,日本报社纷纷设立了资料情报中心,通过电脑,向所需者提供报社所拥有的庞大的资料和信息。其中,独占鳌头的是《日本经济新闻》,它于1970年起开始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叫作“NEEDS”。之后,其它各报也纷纷效仿。《读卖新闻》把东京总部发行的日报和晚报的最后一版以及该系列的《家庭经济新闻》全文统统存入电脑,向所需者提供一种叫作“YOMIDAS”的终端服务。《每日新闻》有实业信息“BIGMANAGEMEIVT”,  相似文献   

9.
1988年的11月10日至12月9日,我应日本上智大学新闻学科的邀请,去日本作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先后到了东京、横滨、大阪、京都、奈良等五个城市。其间,参加了几天国际新闻教育研讨会,列席了一次日本新闻学会的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10.
最近,日本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使用通讯卫星电传报纸版面的试验,它表明日本在跨进报纸的宇宙电传时代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次试验,是日本政府邮政省在取得日本新闻协会和电电公社合作的情况下,于今年二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七日进行的。读卖新闻社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充当了这次试验的负责单位。试验是在这两家报社之间进行的。试验时,把排好的报纸版面通过通讯卫星传送到另一地方,而每传一页版面,只花费了四  相似文献   

11.
1987年,海峡两岸的人们尚接触不多,在国民党未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之前,却有一位新闻界人物——台湾环球新闻社副总编兼采访部主任皮介行经香港来到大陆探亲寻根问祖,是最早赴大陆采访的第一位台湾记者。1987年11月22日8时,我们得知台湾环球新闻社皮介行已到本报社,在报社办公室我们见到这位台湾同行。只见他谈吐随便,头顶上的毛发稀疏,面容清  相似文献   

12.
日本共有五大新闻社,他们是:《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其中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1988年以来,先后七次派记者29人次来河南采访,并和东京其他新闻单位采访过河南的记者一起,发起成立了“河南会”。这些记者经常在一起聚会,策划如何反映河南,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图片,如果用广告费计算,已超过上亿日元。1991年11月15日至28日河南省旅游  相似文献   

13.
应日本大众传播学会和上智大学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访日考察团于1991年10—11月在东京、京都、大阪、奈良、名古屋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活动。代表团访问了《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共同通讯社、NHK、东京电视台、《中日新闻》、近铁有线电视台和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访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闻代表团访日期间,按照日本新闻协会的安排,我们访问了九州《熊本日日新闻》。去之前,日本新闻协会的木原正博先生就向我们介绍说,在日本,《熊本日日新闻》以颇具地方特色而受到报业同仁的称许。百闻不如一见。实地访问使我们感到,确有值得称许之处。“突出熊本意识”报社负责编务的常务董事森茂先生告诉我们,他们的报纸所以能办出地方特色,是因为宗旨明确,报纸要“为发展本地的经济、文化事业,使本地人在经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     
本文译自金久保通雄的著作《新闻文章读本》。金久保通雄1909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新闻学院,历任《国民新闻》、《东京日日新闻》记者,1936年入读卖新闻社,曾任社论委员、教科部、社会部、编辑部长、编辑局总务等职,1971年去世,是日本新闻界经验丰富的老报人。从本期起,将陆续选择本书申的某些章节,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去年,邓副总理访日期间,曾乘坐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由东京前往京都访问。日本电视记者在列车途经富士山的时候访问了邓副总理,请邓副总理发表了电视谈话。这个电视节目在中国贵宾们到达京都下榻处时,已经由东京广播。这次电视报道如此迅速、及时,主要是依靠电子新闻采访系统。最近一两年来,我们收看的通讯卫星转播的华主席访问罗马尼亚、南  相似文献   

17.
知识林     
第一颗原子弹为何扔在广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何不将第一颗原子弹扔在东京,而是扔在广岛?这是因为:1945年3月9日、5月25日至26日,美国曾出动数百架B-29型轰炸机反复空袭东京,东京已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美国国家军事顾问团临时筹委会认为,东京已不值得用原子弹去炸。结果广岛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轰炸目标,原因是中央情报局的报告(后来证明这报告并不完全准确)曾指出,广岛未设同盟军战虏营。但第一颗原子弹未能使日本人投降,美军进了>日后向K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王文尧摘自《新闻爱好者》)什么是王跃产业三次产IR…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电视新闻社是维斯新闻社和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我国中央电视台每晚在《新闻联播》节目里播放的国际新闻主要就是来自这两家电视新闻社。维斯新闻社(VISNFWS)是一九五七年由英国广播公司创办的,目前由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加拿大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和新西兰广播公司共同经营,总部设在伦敦。该社每天从伦敦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地传送三次电视新闻,另从纽约传送一次,这些新闻主要传送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香港和南美洲的订户,然后再由这些订  相似文献   

19.
访日琐记     
参加了一次新闻学年会去年11月,我应邀去日本作短期访问。到达后的第三天,正值日本新闻学会在东京附近开年会,听说我在东京,特请我去列席。我也正想了解一下日本新闻学界活动的情况,就欣然同意了。所谓年会,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宣读和研讨会,日本新闻学界称之为研究发表会。这种会起始于1951年。此后,除特殊情况外,一年开两次。春季的一次多数在东京市区内开,秋季的一次则多数安排在东京郊区开。这一次召开的是秋季年会,会场设在神奈川县湘南台的文教大学,地处东京都的南缘,虽然距离市区较远,但因交通方便,从新宿坐一个小时的国铁,再换乘20分钟的公共汽  相似文献   

20.
如何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各新闻单位和新闻主管部门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金华日报》从1982年复刊以来,一直比较注重队伍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抓好新成员的入门教育。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新成员一批又一批地进来。这些同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进取心也比较强,这是他们的长处,但大多是非“科班”出身,对新闻的了解是很有限的。他们中不少原是报社的通讯员,会写一些稿件,但进报社办报又是另一回事。对他们进行新闻基础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每批进人,我们都要花一周左右时间,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学习,由报社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