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华盛顿时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旨在遏制全球变暖的《巴黎气候协定》(简称《巴黎协定》),全球一片哗然。有报道说,特朗普此举让他成为全世界唯一否认全球变暖的国家元首,也让美国成为唯一否认气候变暖的国家。2015年12月12日,195个国家代表在《巴黎协定》上签字,这是国际社会经过近30年艰苦卓绝的气候变化谈判才达成的难得成就。就连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2月12日晚,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当晚,全球近200多个国家齐聚巴黎,在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共同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定》,这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全新安排。  相似文献   

3.
准确地说,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决定,并非涵盖全部美国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于《巴黎协定》积极而稳妥的开放和进取属性,个别缔约方的单边行为不足以终止甚至改变"巴黎气候进程"。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不必然表明美国会退出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地位,也不必然意味着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中国可以填补美国退出所产生的空缺。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所作出的反应表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产生的负面冲击,继而带来的却是正向效果。推进"巴黎气候进程",中国的引领地位不可或缺,但也不可急于求成,只能有限担当,顺势作为。  相似文献   

4.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引领世界迈向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这一协定,明确提出了阶段性减碳计划,将低碳能源革命定义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面对能源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国家明确要求"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的活动,几乎无处不“碳”。但如今,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正在慢慢结束,地球正迎来一个碳中和的时代。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下《巴黎协定》,掀起了全球绿色低碳的转型大潮。“十四五”伊始,“碳达峰”“碳中和”更是被首次写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6.
《金秋科苑》2010,(9):49-49
2010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40周年(第41个世界地球日)和中国地球日活动开展20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7.
正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5年取得爆发性增长之后,背后的"骗补"乱象也随之被揭开。面对触目惊心的问题,是时候冷静思考,如何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良性发展的未来。巴黎气候大会成功达成的《巴黎协定》,为全球低碳转型发出了更谈新能源汽车,首先要谈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于国家而言,是为了节能减排,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汽车企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是具有科学支撑的严肃事实,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巴黎协定》是国际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重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共识。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要尽快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快低碳创新发展。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不断强化和实施,从而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暖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的影响。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关于碳减排的多方会谈一直在艰难中前行。2017年6月初,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给不容乐观的全球减排前景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极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气候变暖带来的社会系统风险不断增加。当前,我国处于国内经济转型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历史时期,应当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力。这既是我国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巴黎协定》能力建设条款实施的现实基础,前《巴黎协定》时期的能力建设行动将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欧盟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伞形集团的能力建设行动迫使"77国集团+中国"加大能力建设的"自助"比例,其或将倒逼《公约》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CBDR)原则的重构,对气候资金规则和气候技术规则的适用构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对此,在前《巴黎协定》时期,中国应明确坚守CBDR原则之立场,建设性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逐步完善国内能力建设的顶层机制设计,并分阶段重构中国能力建设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法国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间,包括我国在内的近200个缔约方在长达32页的《巴黎协定》文件上签字,大家本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碳中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攻坚期,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资源消耗型转向集约型、资源节约型转变,因此更加注重民生和生态保护。可以说,实现煤炭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和近零排放,并与其他  相似文献   

12.
邱华盛  杨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6):456-458,461,396
1历史回顾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给两国的科技交流带来了契机。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1979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为促进文化交流的协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科大)与日本东京大学(简称东大)的合作与交流是该协定确定的项目之一,并于1982年4月正式开始启动。1982年6月,东大工学部部长南云仁一在北京与科大副校长马西林签署了《关于科大和东大工学院间学术合作的规定》,明确“以东大作为据点大学,承担帮助科大建立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4月22日,地球又迎来了它的节日——世界地球日。31年前的这一天,丹尼斯·海斯发起的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掀开了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新篇章。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地球日是人类的感恩日,感谢地球孕育了人类并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所做出的慷慨奉献;地球日是人类的忏悔日,忏悔人类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无情的破坏;地球日是人类的行动日,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行动起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4.
地球一日     
《百科知识》2010,(9):68-69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当年为地球日活动设计的“地球之旗”,现已成为环保运动的象征。旗帜上那颗“蓝色弹珠”般的地球,是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近40年过去了。现在的地球怎么样了?下面就是一组美国宇航局展示的各类航天器在执行太空任务时拍摄的地球图片。  相似文献   

15.
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标志着世界知识产权进入了高标准、高水平的国际化保护阶段,知识产权由传统文化领域向国际贸易领域渗透。中国作为“乌拉圭回合”的全面参加方,已经签署了包括知识产权协定在内的一揽协定。本文在TRIPs框架下,探讨对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巴黎协定》成为继《京都议定书》后,全球气候治理新模式下又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后巴黎时代"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对发展中国家也做出新的要求,2017年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为全球CO2监测的"中国担当"。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碳减排的有效方法,中国在该技术的开展运行中尚处于初级水平,其中在捕捉、运输与储存阶段存在地下资源破坏、碳泄漏等风险。因此,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监管体系,在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检测标准方面制定相关法规、条例,构建中国的技术监管体系,更好地保障环境人权。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苑》2006,(4):36-37
在2006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8):封二-封二
正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20年9月中国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及采取碳中和政策和行动进入加速期。内燃机作为量大面广的道路、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国防装备主导动力,在近中期肩负节能减排重要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未来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巨大挑战和重要机遇。内燃机作为一种高效高功率密度的燃料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机,通过与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结合仍有较大的节能提升空间;未来通过燃用碳中和燃料的高热效率内燃机,仍可以在重型卡车、工程机械、船舶、航空等大型动力装备以及混合动力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促进中国能源和交通领域早日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20.
曲哲 《华夏星火》2011,(8):12-14
2005年,澳大利亚和中国开始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2011年7月22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第16轮谈判胶着之际,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GeoffRaby)在北京的瑞吉酒店接受了《农经》记者的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