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港两地,一是改革开放前沿,一是特别行政区.这一区域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族群的网络生存状态,具有显著的代表性.通过对粤港两地三城市(广州、深圳、香港)在校本科生网络使用状况和网上娱乐活动的调查,希冀描述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青年族群的网络化生存概况及网络娱乐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前,由各种利益矛盾激化和社会阶层分化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备受瞩目,但对引发众多网民关注,无突出矛盾基础,也无明确政治诉求的青年网络群体性事件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以"69圣战"网络事件为例,对于以80后、90后青年为主体,带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了解析。本文认为,青年网民的集群行为有族群认同的驱动,表达了80后、90后特有的代际焦虑,表现为网络暴力和网络狂欢混杂,事件凸显了传统媒体表达功能缺位、主流社会不作为以及网络商业经营亟待制度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新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其主要包括华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传播平台。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悠久的传统和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新媒体时代则为其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东南亚华文新媒体时代下的华文文学对于东南亚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为青年华人提供了交流和创新表达的渠道,还为其探索和表达族群身份提供了新平台,有利于促进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崛起,为青年亚文化传播带来多样化空间.文章首先界定亚文化的概念;其次,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等形式调查山大商院大学生族群参与青年亚文化传播的类型及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再次,从图书馆搭建SNS网络社区、综合传播、泛在智能传播三个方面提出图书馆助推青年亚文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2012,(2):25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175人的在线调查显示,81.4%的受访者感觉很多人患上了"搜索依赖症";89.8%的人承认自己就有"搜索依赖症",其中20.0%的人感觉症状"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6.
袁立庠  刘杨 《现代传播》2015,(4):144-14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媒体依赖症"一族,揭示由媒介依赖所带来的碎片化生存以及社交网络中由"拟态的自我"引发的自恋、孤独、虚荣、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探求帮助大学生群体寻找健康地利用社交媒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冷春燕  王世华 《新闻界》2013,(18):63-67
针对23个省(市、自治区)的807名"80后"青年进行调查发现,该青年族群的媒介消费特征可简要概括为:青睐新兴媒介,热衷消遣娱乐,上网已成习惯,消费目标固定。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媒介消费的趋势:惰性化、娱乐化及异化。  相似文献   

8.
正不到4年时间,微信已积累了8亿用户,其中月活跃账户达3.96亿。一个人时、聚会时,在车上、在路上,在睡前、在醒来后,人们争分夺秒地刷着"朋友圈",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在中国,"微信依赖症"正在形成。这种依赖症背后,是一种孤独的症候。微信有让你变得越来越孤独吗?被微信"绑架"了科技宅男爱上了手机里的人工智能系统OS1,跟"她"(由性感女神斯嘉丽·约翰逊配音,相当于iPhone里的Siri)发生了一段人机畸恋,最后发现"她"同时爱上了461人,遂罢用手机,回到不美好但真实的现实生活。以上是最近受热捧电影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2004,(5):61-61
要不是那天,在编辑催稿催得我如热锅上蚂蚁的当口,网络突然崩溃,我尚且没有发现自己已经惠上了重度的网络依赖症。  相似文献   

10.
课题调查发现,大学生"新媒体依赖症"存在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为克服大学生"新媒体依赖症",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为推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我们需要通过高校、社会、家庭这一系列"组合拳"的"齐合力",让大学生既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极大便利,也有效地克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1.
骤变的时代导致越来越多人自称患上21世纪的世纪之症——"屏幕依赖症",而"屏幕依赖"低龄化又是其衍生的一个新特征.如今的低龄族从呱呱坠地就正面遭遇新媒体时代的种种变换,他们应该成为电子媒介的主人,而不能做小小屏幕的"奴隶".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调研分析延安市幼儿"屏幕依赖症"的现状并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网络迷信"文化包含传统迷信元素的网络化呈现以及与"网络锦鲤"祈愿相关的娱乐化内容,为青年的焦虑与迷茫情绪所推动,是一种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普及为青年农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探讨互联网使用对青年农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人口统计变量后,青年农民微信朋友数量对网络政治信息获取、政治意见和态度以及间接网络政治行动产生显著影响,而对直接网络政治行动没有产生显著作用。与"媒介替代"解释相比,青年农民的网络社会资本对网络政治参与更具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族群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用途生产、留存属于各自族群的档案,并借此实现族群身份认同.作为集体记忆的族群档案,既是族群身份认同的原始"证据",又是族群身份认同的本真"叙事".族群档案融合了"社会性"和"文化性"双重标准,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5.
"吃货"、"屌丝"、"女汉子"、"宅男/女"……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网络标签,被中国网民贴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透过青年网民的网络标签行为,我们不难窥视出其行为背后所指向的青年亚文化意涵,这是在当代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求以及对他们所属亚文化群体价值观的展演。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时代到基层—线抓"活鱼"坚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需要记者转变作风,做"草鞋记者".科学技术带给传统媒体无数的便利和挑战,计算机使一代报人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而网络则使新闻的生产过程变得快捷和便利.一些新闻记者由此患上了"网络依赖症",以搜索引擎代替了田间地头的深入采访,使得新闻记者的优势日渐丧失."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一大批文风清新、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跃上荧屏,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在读者中得到好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新媒介环境为背景,探寻了网络亚文化族群的种类和表现。亚文化族群以网络为基地传播另类的文化形式,他们创造的亚文化资本不断积累并转化为经济资本,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行语与禁忌语不仅是语言现象,更反映出了社会的结构性压力对青年群体心理状态造成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青年群体的信息时代"网络原住民"身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于资本的介入,青年群体由"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退化成注意力经济的消费者。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结合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属性和语义运用两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与禁忌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伸,是新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表达政治意愿、政治主张,维护政治利益,实施政治行为的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对于青年表达政治诉求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帝吧出征"作为近来一起典型的组织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事件,透露出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特征: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的统筹动员作用明显;内容形式的娱乐化;在文化输出中实现政治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深化和主题延展工作,力求将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与分析分门别类地结合到"信息美学"中去,在新的网络信息形式下,荻得更多的"关学认可"并取得信息导向的先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