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娱乐新闻战线上的"狗仔队"凭借一追新闻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狗仔精神",为"娱乐圈"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反观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为何总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笔者以为,开展舆论监督也需要像"狗仔队"一样"一追到底"。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23):24-29
"标出性"理论的应用延伸至文化符号学领域,能够对社会文化和艺术变革机制做出有效阐释。新闻业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出现意义范畴的对立,可以置于"标出性"理论视域中加以考察。不同类型的新闻文本分布在所谓"大报"和"小报"构成的光谱区间,分别对应于新闻业的"正项""中项"和"异项",并形成了不同的新闻观以及叙述惯例。当下新闻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新闻业面临"标出项翻转"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13-15
"纸媒已死",新闻业进入"智媒时代"。从机器人写作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新闻编辑室"的位置已经所剩无几,人工智能开始在新闻业内产生"无用阶级"并重塑其人员结构。新技术带来了新危机,机进人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闻业是应该"功利主义"的拥抱新技术还是与之继续"竞争",哪一个会让新闻业变得更好?本文旨从庄子"无用之用"的伦理哲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未来,思考新闻业在人工智能"暗涌"中的坚守和改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新闻传媒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新闻娱乐化倾向却也愈发严重。无独有偶,在隔海相望的台湾,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也伴随其新闻业的成长而产生和发展。本文旨在探究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并对两岸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感官化”新闻在网络传播平台得到更多的受众注意,通过“眼球效应”快速变现,破坏着媒介的生态。面对网络新闻“感官化”现象的冲击,本文尝试提出优化策略,平衡新闻和娱乐价值,推动新闻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娱乐化成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良奇 《新闻界》2007,(2):72-73
无论在哪里,不论在什么时候,受众只要一接触到媒体,接受到的信息一定少不了娱乐的内容,用来传播新闻的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地为娱乐服务,新闻娱乐化的潮流也愈来愈明显。新闻娱乐化现象对新闻业产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越演越烈。在国外新闻业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下,中国的新闻业这种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但到底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者是能够令人信服的定义。通俗地说,这类新闻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现是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尽全力地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相似文献   

8.
媒体应该充当监督政府的"看门狗",这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对媒体民主功能的理想预期。市场自由竞争导致新闻业集中垄断,内容娱乐化;媒体所有者为追逐利润,丧失独立公正立场,使西方学者对媒体的民主"看门狗"功能产生忧虑甚至怀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媒体"抑制和平衡"体系,信奉专业主义的新闻从业者可以抵制媒体所有者滥用私权,媒体所有者也要维护媒体的公共合法性,网络的勃兴促进了"公民新闻业"的发展,创立了媒体之于民主的一种崭新功能。这些因素的聚合,使自由新闻业在今天依然能够"看护"民主。  相似文献   

9.
“新闻腐败”等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不仅在当代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报业早期阶段也曾大量出现,是国际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现象。这说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新闻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从职业道德和纪律的角度谈谈对新闻腐败的规范化治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经济大潮强烈冲击着我国的各行各业,大众传媒虽谈不上首当其冲,但已成为变化最大的行业之一。一方面是纯商业性的机构大量涌现,另一方面是主流传媒也纷纷实施商业化运作,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业化取向。其中新闻娱乐化现象从出现到泛滥,到如今风起云涌的娱乐风潮,使得一系列弊端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越演越烈。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近年来,国外新闻业的娱乐化现象已经波及中国。如今,新闻娱乐化现象不仅在都市报中盛行,在严肃类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报道中也同样时有所见。在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中,甚至有了娱乐到“底”的基调,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度”的问题。新闻娱乐化是趋势所在新闻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内容上软新闻的激增和硬新闻的…  相似文献   

12.
“传媒娱乐化”背后的“娱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媒娱乐化的社会影响的讨论中,多数人强调其负面影响,认为娱乐化价值取向造成传媒的同质化竞争,使一些媒体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放弃了新闻业应恪守的真实、公正原则,使其应有的公信力受到损害.更多人认为当前的传媒娱乐化风潮是大众传媒功能的走偏,娱乐化暗含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特性会使人们远离崇高的理性追求,麻醉人的神经,使之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弱智化的娱乐使人成为物欲膨胀的精神侏儒.[1]谌至有人借用尼尔·波兹曼的一句惊呼告诫国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  相似文献   

13.
任倩 《今传媒》2012,(1):50-51
娱乐新闻的恶意炒作、无中生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不择手段追逐成名等低俗化现象,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当前,娱乐新闻"低俗化"有日渐蔓延,成为娱乐新闻常态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广泛关注和强烈抨击。但是舆论谴责和道德呼吁并不会在根本上改变现状,只有首先仔细深入地对娱乐新闻低俗化进行理性思考和有效的解释,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经济上的深层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应对、改善现况,找到一条真正使娱乐新闻报道适应时代需要、人民需要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真相是新闻业的“上帝之词”,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被质疑中。本文取径元新闻话语理论,以美国著名新闻主播谢泼德·史密斯的职业变动为窗口,透视美国当代新闻业的真相观念和自我呈现,并结合受众话语批判性地审视这种观念和自我呈现。研究发现,新闻业的真相观念有所变化且存在矛盾,但仍然将其建构为最高理想,并仍然以真相仲裁者的身份自居;但是,美国新闻业的过度商业化取向和结构性痼疾及全社会的认识论危机带来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也使有良知的媒体精英处境尴尬。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为理解美国当代新闻业的真相观念及其与真相的关系提供最新的观察;为理解当代公共传播现状提供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开启的“后新闻业时代”,如今进入迅速展开的历史阶段,一种不同于传统新闻业的新型新闻业态正在成长。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丛是造就“后新闻业时代”的根本动力。数字新闻业是“后新闻业时代”的实质所在,它意味着人与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交流,人与人通过新闻方式的交往、交流,进入数字交往、数字交流的主导状态,受制于数字技术的内在机制。在生态结构上,后新闻业时代主要表现为融合新闻生态的初步生成;在新闻生产方式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多元新闻生产主体结构的形成;在新闻收受、消费、运用上,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场景性。后新闻业时代的变迁方向是,智能新闻生产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将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主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下新闻图片造假的社会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造假一直是新闻业难以根治的痼疾.自有新闻业起,新闻造假就始终是新闻业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新闻业也正是在与新闻造假现象持续不断的斗争中艰难地坚守着真实性这一新闻伦理的底线,维系着社会大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娱乐新闻在我国产生之初的实际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现象。本文主要结合理论上新闻的定义和实践中媒体的惯常做法,旨在针对新闻实务中的这一现象做些剖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数据驱动新闻的新闻业实践为背景,结合对于政治新闻博客"538"的个案分析,讨论大数据以及数据化思维对传统新闻业在新闻报道形态、新闻组织形态、新闻记者和组织角色等方面产生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新闻行业在大数据时代需要直面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新闻娱乐化"现象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在当前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要把握好"度"的问题,积极引导,为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觅得一条正确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股汹涌的世界潮流,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新闻娱乐化现象从西方到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也已经成为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课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十几年来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文献,从新闻娱乐化的内涵、表现、成因、影响以及一些应对策略或建议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