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喜福会》中,华裔作家谭恩美从母女关系的角度阐述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冲突及融合。在作者笔下,中国呈现了神秘莫测、阴森恐怖的景象,而美国则是自由平等、富足幸福的社会,这正是东方主义中阐述的东方是低劣的而西方是优越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1):87-88
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提出的"东方主义"理论,毫无疑问为后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围绕对黄哲伦最新作品《中式英语》的解读,指出其作品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4.
超验主义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散文作家爱默生。他在《论自然》一文中深刻诠释了超验主义的思想精髓。研读《论自然》,理解超验主义,可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运用主题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研究了汤婷婷《中国佬》中对恢复被扭曲的华裔刻板形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种族和性别界限的质疑.小说《中国佬》通过改写历史神话传说的叙事方式,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重塑了中国人在东方主义话语中的形象,旨在寻求美国华裔身份中的美国属性及族裔属性和谐共生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黄哲伦的《蝴蝶君》对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解构和颠覆,反映了美国华裔作家对西方文化的东方主义构想的抵制与反抗。但《蝴蝶君》呈现的另一种东方主义,让我们看到了身处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美国华裔作家既要力图摆脱西方主流文化强势影响,寻求自身文化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又要争取主流文化认同的矛盾心态。《蝴蝶君》是黄哲伦文化策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优东劣的区分。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将普西尼《蝴蝶夫人》一剧中所隐含的性别关系、东西方关系以及殉情方式均颠倒过来,对东方主义的完全解构——不仅解构了西方男子脑海中作为东方女子典型的蝴蝶夫人的刻板印象,而且也颠倒了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成为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作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美国东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霸权话语。同时,美国东方主义有其特有的种族主义维度。文章结合美国排华反华的历史和美国东方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反映来分析美国东方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危害。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品钦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小说家之一。虽然是身处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品钦仍然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影响。在他的《葡萄园》一书中,日本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形象。在文章中,笔者介绍了《葡萄园》中东方主义语境下的忍者和忍术、主人公武志及其和丹瑞尔·露易丝的关系以及既宁静又混乱的日本。同时,笔者还指出这种矛盾的日本形象是美国人渴望宁静生活和惧怕强大日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笔者指出作品中的东方是作为一个西方人的托马斯·品钦在东方主义的影响下创造和虚构出来的,是为西方人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方玮 《文教资料》2009,(35):71-73
萨义德在《东方学》总结了东方主义的三种含义: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并指出这三种内含的相互关联性。本文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对《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两部西方经典歌剧进行分析.旨在展示这类西方中心主义文本中的东方主义思想与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1.
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巧妙地将一个真实的故事与明显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颠覆了东西方权利关系,成为与东方主义对立的声音。由于伽利玛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以定势的思维方式和偏见看待东方人,最后成为东方主义的牺牲品;而宋俐玲利用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达到了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东方主义的角度看,《蝴蝶君》对东方女性刻板化印象的解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东方主义"无意识地影响下,身为华裔作家的黄哲伦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对"东方主义"的暗合,或者说建构。东方主义所特有的字典编纂式和制度化的强化效果,使黄哲伦的个人思考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知识机制,因此他的剧作有东方主义的痕迹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建构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长期以来被作为反殖民的经典文本来阅读,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的发表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未能避免西方集体意识的影响。对《印度之行》的重新解读证实了小说描写中存在着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5.
电影《面纱》中,编导试图贴近中国,背后依然浸润着绵延至今的西方身份叙事,并未祛除美国影片所特有的"东方主义"的元素。回顾美国电影建构的他者,是对中国东方主义式的"天堂"和"地狱"想象,本文力求阐述潜在的中国形象原型,从意识形态、期待视野角度探讨形象生成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赛义德批评东方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康德拉的经典之作《黑暗的心》,不难发现小说中有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渗透着浓厚的东方主义思想偏见,而正是这种东方主义的色彩成为马洛船长非洲之行失望而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则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后殖民关系。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也对华裔美国人"他者"身份进行了探讨,而且她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大量地描写了中国的陋习,体现了她的"东方主义"的观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华裔的"他者"身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东方主义"情节。  相似文献   

18.
李前 《华章》2012,(19)
谭思美的作品《喜福会》中汇合了东方主义与她自身特别的英语语言以及强大的同化力量,不仅取得了西方读者市场的成功,也征服了许多东方读者.《喜福会》把东方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语境结合起来,将西方读者引入到东方语境之中,边界文化成功地进行了移植.  相似文献   

19.
张艺 《考试周刊》2010,(7):29-30
东方主义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指出谭恩美在建立一个中美文化相互理解与交融的理想社会同时.中国作为其写作的重要资源必然或多或少地经过东方主义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李晶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80-183
采用后殖民理论对2005版的电影《金刚》的叙事进行分析,将其中无意识的“东方主义”做一个梳理,在“文字中心”让位于“视觉中心”的时代潮流中,描绘“东方主义”如何采用新的形式、透过隐秘的视觉叙事符号进行散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