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万 《留学生》2009,(5):34-36
法国一直以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公立学校免学费.浪漫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但随着留学人数的逐年增加,留学法国也显现出一些问题。近日,本刊就学生、家长们关心的问题.如留学法国的优势.驻华使馆提供的服务等,专访了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高等教育合作专员魏让方。  相似文献   

2.
陈歌 《海外求学》2003,(23):8-11
本刊刊发了《教育部预警:我留学南非学生再次发生受骗事件》之后(见11月15日出版的2003年第22期《海外求学》).收到许多读者的来函、来电。从广大读者对留学南非学生环境的关注中.本刊深感有责任告诉每一位准备去南非留学的学子.如何才能避开骗子设置的陷阱。为此,本刊驻京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南非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霍杰仕先生,他说:“留学南非,请想好了再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外教育交往的扩展,挪威,这个富庶的岛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优美的峡湾风光、极富特色的雕塑和建筑,更多的是其发达的教育体系,但由于中挪两国的教育合作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是很多.日前,《教育与职业》记者就挪威的教育理念、留学生现状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挪威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博达先生.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就职的法国现任总统奥朗德,在竞选期间曾提出调整萨科奇政府时代的大学投资差别化政策,并对《大学自由与责任法》进行修订。那么,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奥朗德政府在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方面有何新的主张和举措?法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哪些主要挑战?继德国于2006年推出高等教育精英计划(也译为"卓越计划")之后,法国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与研究"卓越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是什么?目前的进展又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近期专访了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参赞、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主任周子牧(Anthony Chaumuzeau)。周子牧先生曾在法国驻印度使馆、驻香港总领馆工作,有丰富的外交经验,2010年至今任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参赞。  相似文献   

5.
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是英国提供教育机会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机构,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开展工作,积极促进思想碰撞与知识交流,构建英国与各国人民相互信任的关系。它于1943年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办公室,目前在中国大陆共有4个办公室。在北京作为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在上海、广州和重庆作为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工作(下文如无特别说明,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BC为同义使用)。为深入了解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及其在中国开展的工作情况,本刊对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参赞苏珊·米娜(Susan Milner)进行了专访。访谈中,苏珊对英国教育改革、中英两国教育合作交流项目等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俊江 《海外求学》2004,(8):8-10
孔思达先生是新西兰政府新近派驻中国使馆的教育参赞,也是新西兰派往中国『的首任教育参赞、派往海外国家的唯一教育参赞。这一职位的设置,无疑显示出新西兰政府对中新两国教育交流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7.
万祎 《留学生》2009,(5):37-39
《留学生》:请谈谈您的个人经历,您如何看待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 葛甘楠:从我个人来讲.我有两次当国际留学生的经验.我父母是保加利亚人.1985年.我随他们到新西兰念高中.直至大学,那时候,我其实就是在新西兰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8.
俊江 《海外求学》2003,(24):14-15
近段时期以来,关于“德国国立大学将要收取海外学生学费”及“留学德国的门槛高了”的传闻不断.使打算留学德国的学生十分关注,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寇文刚先生。  相似文献   

9.
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课程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使其成为一种教育新范式。高等教育必须以新的视角,为全人类提供适合社会需求和能够应对社会挑战的教育,这就呼唤新的课程观的产生,其特点就是国际化、相互尊重以及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课程的目的应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 国际化与多元文化的链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了两种现象——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本文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上述这两种在中国高校中显示出的进程衔接起来考虑。这次研究调查了三所学校.分别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学生参加高等教育时所面临的三类不同选择:学校1位于呼和浩特.由自治区政府直接管辖,它也是全国唯一一所实施蒙汉双语教学的高校;学校2地处北京,由教育部管辖。生源主要为汉族学生;学校3主要由国家民委资助和管理。是一所专门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高等学府,地处湖北省武汉市。研究方法包括相关数据的文本分析、以及与学校教师、管理者、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访谈。研究发现,中国大学为了自身地位的提升。更愿意强调国际化,但却没有认识到倡导认同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亦有助于其地位的提升。最后,本文提出大学把国际化与多元化衔接起来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雷哲晴 《文教资料》2007,(35):164-166
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几百年前一批又一批的欧洲移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这片土地,打破了北美洲原住民宁静而古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这片土地的许多方面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甚至在美国独立以前,就注定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不会是单一的。受到文化的影响,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或两种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虽然只有近150多年的历史,但却拥有一流的教育体制,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入学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时,多元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和政策,使加拿大在世界高等教育里独树一帜。尤其是魁北克省的高等教育,因与众不同的历史和令人瞩目的语言政策,充分显示了多元文化下的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君 《教育与职业》2007,(10):44-45
在北京西北部的燕莎商圈,有一座地中海风格的乳白色建筑,错落有致的造型和周围的众多建筑相比颇具特色,这就是以色列驻华大使馆.2月13日,《教育与职业》记者来到这里,就以色列的教育及相关问题采访了大使馆学术与新闻事务专员爱伟山先生.  相似文献   

14.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接受高等教育和得到国际化的培养,因此留学的需求日趋强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不断深化,越采越多大学开始探索与国外高校或机构合作办学。这样即使不出国门,很多学生也可以享受到国际化的教育,从而实现“留学”梦。  相似文献   

15.
二、多元文化融合型教育的实施 主流文化主体的愿望和边缘文化占有者的需求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合力,在它的牵引和推动下,将多元文化融合于一体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实践者和家长们所共同看好的一种教育模式,进而,演化为当今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最为突显的趋势。综观多元文化融合型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其中一条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什么是民族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同一区域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特殊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文化政策经历了一个由“白澳”转向多元的发展过程,此间充满着非英语移民及土著居民为之奋斗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蕴含着政府在民族文化政策方面的痛苦选择。针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现象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较少形成系统的探讨。重庆文理学院杨洪贵教授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18.
客闳和"留美幼童"留下的遗产,当前最值得大力弘扬的是包容精神.包容精神来自以儒、道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和睦、友善的精神,在国际上是少有的.但是,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给予中国文化沉重的负担.直到160年前一批一批留学生走出国门,才开始从西方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新思潮得以传入中国.留学生是包容精神的天然载体,他们的包容精神,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过去需要包容,是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今天呼唤包容,是为了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然而,包容不是不问是非,其实质是"和而不同".包容是有前提的.中国留学生在面临藏独施暴、奥运圣火遭袭等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和平、理性的态度和言行,维护了中国主权,伸张了正义,把爱国主义和包容精神结合起来.为了实现政治民主化,营造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中国留学生所拥有的包容精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以《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创刊以来收录的文章为研究样本,发掘在高等教育研究不同阶段的核心作者群。通过对核心作者群的分析,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习前辈们的学术成果和心路历程与精神风范,为促进、培养年轻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和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研究和研究者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1980-2007年28年间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所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论文作者的人数、身份、职称、专业背景、所在机构等信息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合作度与合著率呈上升趋势,但研究者尤其是被转载文章较多的研究者集中分布在少数高校和科研机构,而高校又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