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改写了花木兰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花木兰的形象。本文将通过比较和分析《女勇士》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从而探讨汤亭亭的作品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女勇士》是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从文化结构的几个层次分析《女勇士》的中国文化呈现,发现其中国文化经典故事是作者精心选择、拼贴和改写的结果,表达了她作为一位华裔女性的愿望与诉求.而其他与主题较远的中国文化元素,则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无奈又必然之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为文本,以早期华人来美艰辛的创业故事为背景,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东方文化所遭受的美国主流文化的排挤和歧视,同时表现了作者作为边缘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女勇士》是当代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出世之作。作为中国第一代移民的后辈,汤亭亭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徘徊。民族和文化的双重性为其写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该作中,汤亭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与再现,生动描绘了一个家族在过去和现在、中国和美国两个时空中的生存图卷。不仅折射出了作者身处异域的迷惘与挣扎,而且反映出华裔美国人在重塑文化身份历程中的艰辛与困苦。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依托,并从记忆的三个维度出发,开启女主人公的自我塑造之旅,论证了记忆重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文化记忆在华裔重获归属感与认同感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争取族裔及性别的平等地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文学作品《女勇士》喊出了世间最强音。以短篇小说《女勇士》中"无名女人"为例来勘察希腊神话在汤亭亭作品中的嫁接,采用神话原型理论探索作家汤亭亭《女勇士》中的"无名女人"的三个神话原型——菲罗墨拉、美狄亚及盖娅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多角度地理解作者塑造的无名女人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截然不同的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变异的表现、变异的必然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汤亭亭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她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方式,运用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创作了《中国佬》,书写了一部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华裔家族史.本文尝试从作品体裁的模糊性、情节语言的不确定性以及叙事角度的多元性来探讨汤亭亭是如何利用后现代主义写法在《中国佬》中体现种族歧视、性别冲突以及文化冲突的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8.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汤亭亭)的成名作。汤亭亭通过改写中国神话,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华裔女性刻板形象,重构了华裔女性女勇士的新形象。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女勇士》,以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7,(6):93-95
汤亭亭的《女勇士》出版后,国内外学者针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较为激烈的学术争论。笔者通过对《女勇士》的研究发现,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道元素对汤亭亭产生了深刻影响。拟从东方主义的理论内涵、道教对汤亭亭创作的影响、《女勇士》中的"道"文化探析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发现作品中失真的中国元素是文化融合过程中正常的"误读",不能因此断言汤亭亭迎合东方主义。在分析华裔文化新范本中肯定汤亭亭对打破西方文化垄断的文学界做出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大量嫁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改写古典名著和神话故事中的典型人物,希望靠此努力来改变美国白人对华裔根深蒂固的偏见。她从美国华裔作家的角度出发,从中国文化这一维度找到中美文化交融的切入点。史诗因其恢宏的叙述风格和严密的神话体系,经常被新兴民族在兴起阶段用来确立其民族身份和认同。汤亭亭在《中国佬》中从当代美国华裔这一特殊的叙述角度出发,借助史诗表明其对建立华裔文化身份的重视和决心。  相似文献   

11.
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文化批判与建构努力的中国乡土小说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面临着日益式微、迷失的困境,穿行在茫茫乡野大地上的乡土作家们以自己的雄厚实力推动新乡土小说这支劲旅以“本土化”的独特性奋起抗击全球化(即西方化)的文化冲击,这不仅在文化哲学方面表现出富有个性化、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艰辛探索而且在文学形式方面表现出创造新颖独特的文本样式的不懈尝试。本文试图以《马桥词典》、《上塘书》和《水乳大地》三部长篇小说的叙事形式探索为依据,力图寻求近年来新乡土小说的外在形式方面的个性化趋势,即在打破传统叙事所进行的“词典”、“地方志”、“时间空间化”的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12.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国60多年来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理念的重要思想渊源。“和合”的精神理念、“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及“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较好诠释。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自诞生之日起,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重陷困境。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国际法因其基础理论及其方法论的偏颇,已难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文化在为国际法寻找出路问题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思想等对解决国际法的自觉遵守问题,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共处问题,对如何解决国际争端问题等作出了更为深刻的解释。中国的强大为中国学者借助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国际法作出独特贡献提供了良好时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有关“离散”的华文文学讨论中,20世纪北美华文女作家的创作被认为是用文学想象的方式探讨华人移民女性的性别身份与族裔身份的双重“问题”而成为热点。本文结合两代北美华文女作家的代表作,分析“离散”的具体内涵及其演变,以期丰富研究界有关“离散”概念的思考,同时探讨女性主义话语在“离散”论述中所具有的理论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从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叙事中,很容易找到歌颂姐妹情谊的文本,但更多的是关于历史建构的女人间的隔膜与姐妹情谊之脆弱的思考。无论从文学理论还是批评实践,以及女性写作的各个领域考察,女性之间始终如一的密切关系似乎是不存在的。本文审视和论述了姐妹情谊的乌托邦性质及其书写遭遇现实困境的四个原因:女性政治结盟的困难,女性共同经验的虚妄,被男权社会隔离,被母性、妻性解构。  相似文献   

17.
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弄清与其相关的若干重要概念.那么,从理论上搞清楚“模式与中国模式”、“特色与中国特色”、“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些重要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知音》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该篇中他指出了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的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探讨了通过"博观"、"六观"和"沿波讨源"的途径实现文情可鉴的可行性,并从"情动辞发"和"披文入情"两方面论述了创作者与鉴赏者的潜在交流过程,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一个包括创作者、作品和鉴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系统。  相似文献   

19.
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掀起了新一轮有目标、有计划的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到底有多少新的理念和新的提法,课程专家、语文教师纷纷撰文写书加以解读、讨论。纵观《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认为“课标”倡导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平等对话、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八大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中菲律宾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处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最前沿,菲律宾华文文学,首当其冲地体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问题带来的极度焦灼与矛盾,菲律宾华文作家,作为菲律宾人,体验与倾诉着在“两难”处境之中“菲律宾的焦虑”。作为菲律宾华人,体验与倾诉着在“两难”处境之中“菲律宾华人的焦虑”。菲律宾华文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张力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并且,给世界华文文学增添着新质与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