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娜  陶易 《文教资料》2016,(4):175-176
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21世纪以来,网络流行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网络流行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数字类、字母类、表情符号类、英文类,其中英文网络流行语也随之产生,如"hold住"、"no zuo no die",这些词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时时出现。该调查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探讨网络流行语对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影响主要涉及网络流行语在学生们词汇、语言表达及在英语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使用网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网络衍生物,其中之一就是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出现后迅速在大众生活中扩散普及,影响力十分惊人。在现代生活中,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三大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现代人的各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英文化语境的差异影响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化内涵而采纳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探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特征,解析中英文化语境的差异,强调文化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的重要性,最后将从文化语境的视角探讨翻译网络流行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2008和2009年网络流行语意义的基础上,按形象、特征、关系、修辞、语源五类分别讨论了网络流行语的生成理据,首次提出了造词理据没有而流行语独具的特性型、仿语型、反语型、拈连型。这显示了流行语的生成理据与造词理据的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大众化的产物,和社会语用密不可分。本文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并分析了2018年网络流行语的构造特点,并以2018年网络流行语为例探讨了社会因素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即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网络语言的应用主体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的作用。最后提出,我们看待网络流行语应该保持客观理智的态度,既要看到其幽默风趣的优点,也要注意其表达不规范、影响交流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是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期,这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密切相关。文章概述了网络流行语,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传播平台的变迁,指出所有播平台都在互相渗透、影响,并归纳了2011—2013年网络流行语主要的修辞格。在此之上指出,网络流行语与主流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流行语研究存在单向度的缺陷,未能解释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话语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研究有积极意义,其三种分析向度为研究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全面视角,能更好探讨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金晖 《海外英语》2013,(1):159-161
随着论坛与聊天软件的兴起,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该文通过莱斯文本类型学理论将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之后再将每类文本分类进行细化,并使用丁衡祁教授的A-B-C型翻译模式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试译,力图找到一个较为可行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化翻译的视角,针对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分析和归纳分类,以不同类别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在把翻译过程作为文化涵化过程的基础上,注重翻译作为文化交际和沟通的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翻译策略,强调翻译对文化推介的重要作用,试图丰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翻译视角,延展网络流行语翻译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接触更加频繁并且给予高度赞同。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在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上提供一些建议。结果显示:针对负面的网络流行语,学生倾向于产生一个消极的态度并且进行消极使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用语的频率上差异较大: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使用更为频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男生在使用负面的流行语上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11.
林晓颖 《海外英语》2012,(2):148-149,170
该文分析当前中文网络热点词汇出现的原因,总结其原因为重大新闻事件催生网络热点词汇、新科技的发明和应用、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以及网络社交的非正式性和网民的年轻化。论文还对中文网络热点词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研究,得出对中文网络热点词汇的翻译可以用直译法,意译法和"灵活运用新闻生造词",并指出翻译中要注意加以注释说明原词在中文里出现的背景,以及翻译要符合规范。  相似文献   

12.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阐述词汇空缺的含义以及形成条件和原因,一方面探讨流行词中存在的词汇空缺现象;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语义空缺(词汇空缺之一)如何从流行词中体现,以及语义的扩充作为流行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满足了人们表达与交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既具有传统语言的某些特质,又兼具网络语言的显著特征,备受网民青睐。近年来,伴随三网融合,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泛化,并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征,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归因和实现途径,顺势而为,采取科学的因应措施,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舆情引领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年度流行语最能反映当年的社会语言生活状况,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调查当代大学生对"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的了解情况。整体上,大学生对流行语还算比较熟悉,但有些类型的差异,从人群特征来看,男生、大四学生、艺术类学生对流行语相对更熟悉一点;从流行语涉及的领域来看,大学生最熟悉的流行语是环保类、综合类、体育类、社会生活类、灾害类,最不熟悉的是科技类、国际时政类、经济类、国内时政类。  相似文献   

15.
以系统功能论为理论框架,对2010年四个文化类网络新词做了尝试性翻译。通过解读新词的语境,深入分析其三个语言层次,为准确表达新词语义寻找合适的英文措辞。试译的结果表明系统功能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词语是大众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通俗用语,即网友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时效性,而是变化性。网络流行词语的翻译成为时下的网络热潮。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网络文化,展现汉语文化的魅力,必须寻求最为有效且等值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发展,ACG文化在中国网民之间日益流行,随之而来的"行话"——ACG网络流行语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富有想象的造词能力。这些词通过多种翻译手段借由网络来到中国,对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流行语与生活息息相关,以“马上”作切入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归纳出近十年流行语的修辞规律,发现其主要手段是谐音、缩略、旧词新用、仿词和格式套用,并在《咬文嚼字》所评选的2013年十大流行语中得到了印证。这对研究流行语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流行语渗入大学语文教学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流行语包含着丰富的当下文化因素,可以弥补大学语文课程语言学教学的缺位,是学生积累词汇量、提高母语语言素养的途径之一,恰当使用有利于营造课堂创意氛围。指导学生积累流行语,分析掌握流行语词的构成理据和文化信息等,有助于使用和改造流行语创新自己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this paper adopts the empirical and comparative methods to analyze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ology to lay bare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net buzzwords so as to help reader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The materials applied in this paper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ocial networks and online news portals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display the features of Internet buzzwords, thus giving readers a sense of reality and familiarit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can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reflections of economy and the existent language is the most economical one for its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