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秀艳 《考试周刊》2011,(81):24-25
把人物写活,其实就是写出人物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要写出人物特征,可以首先从人物的外貌入手。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丰富多样的,不是呆板的模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品质、性格爱好,有异于他人的行为习惯,所以要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突出重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书名多而杂,何为原书名,学界并无定论。据相关资料考证,刘义庆著作时原书名当为《世说》,《世说新书》和《世说新语》皆为后起。通过《世说》与“说”体文之间的关系分析,可解释刘义庆以“世说”名书的合理性。此外,通过与刘向《世说》相比较,可揭示刘向《世说》即刘义庆《世说》之书名、体例和旨趣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对戴邦敦先生所画《红楼梦人物百图》做简要评论,看法有二:1、画册中的一些次要人物都画得很好,神形兼备,是难得之作,如李嬷嬷、邢大舅、静虚等。2、画册对主要人物的把握却不够准确,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形象把握不够准确,尚且说得过去;一类却是对人物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开栏导引】 状物之文的关键就在于描摹动情,出神入化。其具体表现在:描绘景物.特征鲜明,情景交融;描述事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遣词造句,准确生动,精美传神。笔下之景,关不胜收;笔下之物,情趣无穷。  相似文献   

5.
关于《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的原因,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也仍有可商榷之处。将讨论重点置于东晋的时代风尚与《世说新语》的甄选标准,认为陶渊明的农本思想、抱朴含真理念、拙于言辞的定位以及高士之隐的追求等方面,与《世说新语》中名士们所崇尚的贵族化风流、人工美、崇尚清谈和好“通隐”等相背离,这才是导致陶渊明事迹不见于《世说新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形神理论开启于叶昼,发展于金圣叹,在张竹坡那里达到高峰,是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并对小说的传神论作出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沙丙华 《农村教育》2007,(11):56-57
散文《一面》中几处对鲁迅先生的正面刻画,真切细腻,突出了先生“瘦得教人担心”而“精神很好”的相貌特征,逼真又有深刻的内涵,做到了形神兼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8.
《续世说》是北宋孔平仲仿照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撰而成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内容上采录魏晋南北朝至五代中的有关史书文献史实,体例上承袭了《世说新语》的分门别类、依类而立的文体形制,但在具体的门类数目、门类名称、门类排序等方面有所增删和改动.与《世说新语》的突出名士风流不同,《续世说》意在突出朝堂政事.在立意选材方面,反映了孔平仲的思想倾向,体现了宋代世说体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编撰而成。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分类记事。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的轶闻隽语.从中可以体察到那个时代的政风俗尚和士族阶层的精神风貌。同时,又极具文学价值.其创作成就代表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下面仅就其人物刻画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第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善于以象比人、以形传神。在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与“形神之鉴”的语境下,它不再将人物置于功利视角加以剖析品评,而是既注重立象尽意的诗性表达,又注重以形传神的画意营造,以充满诗性画感的美学笔触达到以玄韵为宗的审美境界,开创了世说体写人风范。  相似文献   

11.
礼仪教学形神兼备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礼仪教学中形神兼备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师首先做到礼仪知识的形神兼备,即礼仪理论明确,礼仪内容丰富,礼仪操作规范等方面;学生在礼仪知识的支撑下,产生浓厚兴趣,自愿实现礼仪的内化;培养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礼仪知识活学活用,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礼仪知识形神兼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的记事下限为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距离该书编撰尚有32年时间。《世说新语》缘何不录时事,笔者以为,原因有三:首先,义熙三年,政归刘裕,东晋名存实亡,世族黄金时代结束;其次,屠杀名士,抹杀了刘裕的诗性光芒;最后,避免重蹈《语林》覆辙。  相似文献   

13.
钱秀萍 《考试周刊》2011,(59):25-26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明胡应麟曰:“《世说》以玄韵为宗,非纪事比。”玄韵即“玄学的生活情调”,这“并不包含某种明确意识,而只是流动着的一片感情的朦胧缥缈的情调”。  相似文献   

14.
当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结构和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随着该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将之运用到文学作品评论和翻译当中,它引起人们对翻译标准的重新思考。从象似性的视角分析汉诗英译转换,有助于原文形式及其附加意义的再现、传递,是实现"形神兼备"翻译理想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将传统上单一的或"神似"或"形似"或"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古代戏曲形神理论是其人物形象塑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戏曲表演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并对戏曲的传神论作出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新宁记游     
一、路遥 听去过莨山的同事说新宁县的莨山有"六绝":形神兼备的将军石、惟妙惟肖的骆驼峰、鬼斧神工的"天下第一巷"、地造天设的"鲸鱼闹海"、气势磅礴堪称亚洲第一的天生桥、高耸入云而又十分逼真的辣椒峰.  相似文献   

18.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刘成 《文教资料》2011,(12):12-13
魏晋小说《世说新语》开创了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先河,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从《世说》怎样抓准特点塑造人物,把握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人物内心,通过环境塑造人物,个性口语突出人物等方面对《世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世说新语》人物研究成果颇多,研究趋势发生显著变化。从内容上看,传统研究侧重于人物品评和人物形象研究两方面。二者多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细化,虽有创新但开拓不足。值得一提的是,人物群像研究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出同期研究成果。从方法上来看,人物研究逐步从传统的文本分析向新理论靠近。以现代视野重新分析《世说新语》人物,创新力度大,但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