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发现,终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鱼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视觉,得益于独特的视网膜结构。他们认为,普通鱼类的视网膜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适于感受正常强  相似文献   

2.
夜盲,亦称“雀盲”,表现为暗视觉不完全,暗适应能力减弱,但白昼视觉几乎正常。什么原因呢?这要从视网膜的构成谈起。 视网膜在受到光刺激后转变为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到脑,形成视觉。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的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只感受弱光,在夜间或黑暗处起作用,不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眼睛感受微弱光线即依靠这种物质的感光作用;合成视紫红质的必需物质是维生素A,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引起视紫红质代谢障碍,导致视杆细胞功能不全,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以致引起夜盲症。…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的感光成分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网膜后部偏内侧,即靠鼻侧的一边有园形隆起,名视神经乳头,此处没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神经由此离开眼球。当物象落在此处时,不能引起视觉,生理学上又把该处称  相似文献   

4.
颜色与色盲     
视觉是人体所有感觉中最重要的。外部信息约70%是由视觉系统接收、处理和感知的。人眼对于环境中光线和色彩的分辨最重要的在于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层。感光细胞又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图1)。视杆细胞细而长,视锥细胞  相似文献   

5.
当人从强光处进入暗环境时,最初对任何物体都看不清,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能逐渐看清物体,这种视觉的敏感性变化,称为“暗适应”。现在城市孩子的暗视应能力普遍较差,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暗适应是怎样产生的呢?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有视锥、视杆细胞两种。视锥细胞内含视紫兰质(感光物质),能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内含有视紫红质(另一种感光物质),能感受弱光刺激。强光下的视觉以锥细胞活动为主,而杆细胞基本上无作用。由明处进入暗处的最初7~8分钟内,锥细胞的感光色素迅速合成,但由于其对暗光的敏感性极弱,无法起作用,而对暗光敏感性强的…  相似文献   

6.
猫头鹰是一种白天休息夜间捕食的夜行性动物。为了在夜间看清目标,猫头鹰练就了一双与之相适应的“夜视眼”。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动物视网膜的感觉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类型。猫头鹰的视网膜上主要由视杆细胞构成,在较弱的光线下就可以看清物体,因此它们能够在漆黑的夜里捕食。猫头鹰眼睛的奇特构造,使科学家深受启发。于是,他们仿造猫头鹰眼的视觉原理,研制出“夜视仪”。  相似文献   

7.
视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在暗光下,视杆细胞灵敏度可比白天增加几十万倍,所以能引起暗视,但辨色能力很差;而视锥细胞则适宜在强光下工作,能辨别丰富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1、科学家们认为,动物大脑感受视觉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________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眼球的视网膜。2、生活在不同深度水域的鱼类,其______结构各不相同。3、生活在水深1600米上下的鱼类完全没有视锥细胞,其整个视网膜都充满了________。4、原来,冬虫夏草是一种叫“______  相似文献   

9.
眼睛色素可能取决于一个氨基酸如果一个人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明亮的户外,他或她可能要眯一会儿眼,但仍能看物。这种能力强调眼睛的两种光敏细胞如何很好地互补。圆柱形的视杆细胞在暗淡的光中工作最好并慢慢重排,而使彩色视觉成为可能的视锥在明亮中发挥作用且重排得更...  相似文献   

10.
神奇的鸟眼     
夜幕降临,百鸟入林,四周静悄悄的.几个小孩手拿电筒去捉麻雀,电筒的光柱进行搜索,突然照到了一只麻雀,只见它停在树上,睁着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对这突如其来的光线,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小孩用手一下子把它抓住,"喳喳喳……"麻雀一个劲儿地拼命惊叫.它为什么不趁着电筒亮光马上飞走,而老老实实俯首就擒呢?原来,麻雀和其他一些鸟类的眼睛到晚上是看不清东西的.我们知道,眼睛看东西,主要靠视网膜上的感觉细胞,再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早在1973年科学家舒尔茨就指出,眼睛有两种光感受器,一种是视杆细胞,利于夜视;一种属视锥细胞,便于昼视.在麻雀眼睛的视网膜上,只有圆锥细胞,没有或很少有圆柱细胞.这就不难理解了,麻雀在白天很活跃,人很难接近它;可一到晚上,它什么也看不见,即使是有一道强光射来,眼前也不过是一片白茫茫的,这种现象俗称"雀盲眼".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光线变弱时,整个世界好象变慢了。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能够感知弱光,它们所看到的运动比对颜色敏感的视推细胞所看到的同一运动显得慢。大多数人通过四种视觉接收细胞来认识这个世界。视杆细胞只能感知光线强弱,其他三种视推细胞能够感知红,绿,蓝三种光线。我们能够感知颜色,这都要归功于视推细胞。该研究小组的组长格根弗特纳认为,视杆视觉系统与视推视觉系统对运动的感知有所不同。格根弗特纳认识一个患色盲症的人,三种视推细胞都缺失,他经常抱怨抓不到飞碟。大约有2%的白人不能区分绿色和红色,这…  相似文献   

12.
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这种刺激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人们就  相似文献   

13.
猫眼夜视仪   提起夜视仪,就一定要提到猫.漆黑的夜晚,猫能清楚地观察到老鼠的一举一动并敏捷地抓住它.   猫的眼睛为什么能在黑暗中看清东西呢?其原因在于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亮.只能在白天活动的鸟、鸡等动物的视网膜中只有圆锥细胞;而另一些只能在夜间活动的猫头鹰等动物的视网膜上只有圆柱细胞.此外,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在它感受弱光时,瞳孔能够随着光的不同强度而自动调整.……  相似文献   

14.
猫眼夜视仪提起夜视仪,就一定要提到猫。漆黑的夜晚,猫能清楚地看见老鼠的一举一动并敏捷地抓住它。猫的眼睛为什么能在黑暗中看清东西呢?原因在于猫眼的视网膜上同时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亮和颜色,而圆柱细胞则能感受夜间的微光。一般只在白天活动的动物的视网膜中通常只有圆  相似文献   

15.
(一)“细胞和肌肉”人体(成人)细胞的数量约60万亿。成熟的卵细胞是人体内最大的球状细胞,直径在0.1毫米以上。较小的淋巴细胞,直径只有6微米。成年男子全身肌肉的重量占体重40—42%,人到老年全身肌肉的重量只占体重25%左右。人的每一只眼睛有视锥细胞500—700万,有视杆细胞1.2亿。 (二)“皮肤、指甲和体温”人类皮肤(成人)总面积为1.5—2.0平方米;平均厚度为2毫米左右。其重量约占体重的16%。手掌和足掌最厚,约4毫米。眼皮较薄,只有0.5毫米。手背上每平方厘米的皮肤里,约有毛孔8、  相似文献   

16.
狗眼看世界     
在我们人类的眼中,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那么,在狗的眼中,这个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狗眼和我们人类的眼睛的结构并不相同。在人眼球中用以捕捉颜色的关键细胞是视锥细胞,而在狗的眼中,这种细胞的数量则要少得多。人眼中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颜色辨别范围。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教学》2010,(2):76-76
据2009年9月18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9月16日电,美国科学家9月16日在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的研究报告中说,他们利用一种感冒病毒作为载体,将一个能生产对红色敏感的色素的基因转入了两只患色盲症的成年松鼠猴的视网膜上的锥形细胞内,大约20周后,这两只猴子开始获得了全色视觉,且在两年后色觉仍保持稳定。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为治疗人类视锥细胞疾病带来了希望。该病使人无法辨认颜色。  相似文献   

18.
李润洪  刘宇  叶嘉文  温惠花 《生物学教学》2004,29(9):53-55,F002,F003
植物的向光性是植物的一种向性运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向光性也是生物的一种应激性,其刺激因素是单侧光照。在植物的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会产生大量生长素,这些生长素在单侧光照下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快,结果使植物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表现出向光性。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在电磁波谱中,可见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频率大约在3.8×1014~7.5×1014 Hz之间.通常人们把其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对正常人来说,人眼有很强的辨色能力,可以分辨出七种不同频率光线的颜色.这主要是因为在人的大脑中含有视锥细胞,它接受强光和色光的刺激,主要在白天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提到色盲,许多人都以为色盲就是不能辨别颜色。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色盲是极其罕见的,我们平时遇到的色盲患者,绝大部分是红、绿色盲。正常人的眼睛为什么能分辨出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是因为人的眼底视网膜内有一种可以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的细胞,如果这种细胞功能正常,就可以感受到红、绿、蓝三色,并且根据这三种不同量的光觉刺激而产生不同的色觉。如果这种细胞对红光感受较差或不能感受,就是所谓的红色盲;对绿光感受较差或不能感受;那就是所谓的绿色盲。单纯的红、绿色盲并不是不能辨别颜色,只是感觉光谱中某一段内的颜色与正常人不一样罢了。不管是红色盲还是绿色盲,其辨别颜色的能力与正常人相差并不大,色盲患者的眼前同样是五彩缤纷的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