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只有首先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文元素”,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才能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保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语文元素”呢?一、基于文本:进入文本的语文世界“语文元素”在哪里?“语文元素”从哪里来?“语文元素”当然在文本之中,当然从文本中来。但是,“语文元素”蕴含于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2.
汪潮 《江苏教育》2008,(18):10-12
把握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增强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走向:从“语言能力”走向“语文素养”、从“单一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繁琐哲学”走向“简明扼要”,从“平移教育”走向“智慧教育”。  相似文献   

3.
建构语文教育范式不仅是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之需,而且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追求,更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实然愿景。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应遵循理论性、实践性、结构性以及普适性等原则。从语文教育的整体考察,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可以基于一种“线性”逻辑,即语文教育“从哪里走”、“如何走”、“走到哪里去”。据此,所建构的语文教育范式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点,“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途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终点。  相似文献   

4.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是它是否具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味”,就成了一个重要命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多“读”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从多“品”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从多“写”上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走心语文”这一概念的提出,列举了“走心语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验案例,求证了“走心语文”的理论支持,探索了“走心语文”语言建构的措施,梳理了“走心语文”语言建构的特点,叙述了“走心语文”相关专著的出版,简介了教学思想研讨会的召开。从上述各方面系统、全面、真实地介绍了“走心语文”,展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从生发到成长到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是课改的亮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从语文的“原味”、“趣味”、“情味”、“文化味”来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生活性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走“大语文”之路。所谓“大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8.
刘嫦 《广西教育》2023,(16):83-86
本文围绕“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这一中心议题,探讨课外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育人导向提出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从“育分”走向“育人”、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共性”走向“个性”的“三个走向”原则,通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核心素养融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语文实践活动当中,提炼出“六个一”小学语文素养指标,进而提出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新思路及内容重构的新方法,构建起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金字塔”模型。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应当从母语、儿童、文化这三个维度审视语文教学。从“母语”的立场看语文,其重要性、长期性、实践性,自然不言而喻;从“儿童”的视角看语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角,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符合其学习规律,是教师的不二选择;从“文化”的高度看语文,教师的作用,文化的力量,都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凯  程超平 《文教资料》2006,(20):136-137
从语文本体论来说,语文与思想、语文与情感、语文与生命、语文与文化是分离不开的综合体,即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思想的符号、生命的形式、文化的构成。所以,有的学者从这个角度提出了诸如“生活语文”“文化语文”“生命语文”等概念,认为情感与思想、生活与生命是语文的根基;也有学者从这个角度对语文作了这样的描述:语文是什么?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很文学化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语文并非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具有诗性特质的,即“诗性语文”。如果舍弃了这种“诗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味”而不成为语文。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承载了太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从思想品德到科学知识,从课件辅助到声、光、电的随意“袭击”,什么都可以在语文课上插一脚.语文成了一门“四不像”的学科.似乎只要学好了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  相似文献   

12.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流派纷呈,主张林立:简单语文、深度语文、情境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等,但都离不开“语文”,归根到底还是“语文”,只不过从不同的切人点强调自己语文教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从“文化”层面来探讨语文实质、语文教学的文章不断涌现。有的认为,“语文”内在地含有“文化意蕴”,因为“语文”即“语言文化”;有的认为,语文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有的直接提出了“文化语文”的命题。凡此种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指向于应试教育的繁琐的分析、讲解、训练,缺乏应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而言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范围很广,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到当今五花八门的作品,无不包含在“语文”。古代没有单独的“语文”之说,“语文”一词的出现较晚。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开始兴办新学  相似文献   

15.
从中师《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看,中师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教等五方面的知识和智能。这五个方面,既要全面培养,更要有所侧重。从听与说来看,重点应放在“说”;从读与写来看,重点应放在“读”。而“教”本身是能力的一部分,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通过“教”来检验,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现。所以说,“教”是中师语文教学的焦点。中师语文教学要具有师范专业的特征,必须从中师的培养目标出发,对中师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和语文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分析讲解为主导转向以学生生发建构为主导、由培训学生语文技能技巧转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从本质主义转向建构主义、从“对象-认识”转向“自我-澄明”、从语言工具论转向语言本体论。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把握住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切实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我们的学生从各种媒体获得的语文知识要大大超过从书本上学到的以及从课堂里通过教师讲解传授的。因此语文学习光靠课堂上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科应由自我封闭型的课堂教学的“小语文”逐步向社会开放的“大语文”转变。社会环境中的语文现象到处可见,语文知识随处可学,语文能力各处可练,学习语文的天地十分广阔。可见在语文教学模式中,引入“大语文”的概念,是目前语文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了“大语文”教学的尝试。  一、语文学习的过程由静态向…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的成长轨迹:从教学走向思辨,由思辨走向实证,由实证走向建树;在行下之作的劳苦中奔忙,在行上之思的痛苦中煎熬。”最近语文出版社推出一套“名师讲语文”丛书,从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筛选出十几位“新生代”名师,让他们介绍自己的“语文人生”“语文理念”“语文实践”,收载他们的“教学语录”。  相似文献   

19.
努力打造生态语文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语文”的“生态”是笔者从环境保护观念中借用的一个概念。它应具备两个要义:一是纯天然的,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借之于语文,其含义应理解为恢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固有属性。强调“以人为本”、“以真为纲”、“以悟为魂”。不是“传教士”的语文.而是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植根于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韩军说,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于是他“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眼泪”;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语文基础知识”、“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等等。其实,细想来,最根本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迷失了自己。一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进。就语文教育而言,教学内容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教学方法从注重评点串讲变为讲求师生互动;教育目的从以“传道”为主到以学习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