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草原》是人教版小学六年制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叙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草原》不仅描写了大草原“一碧千里”的美丽景色,还表现了浓郁的草原风情,表达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歌  相似文献   

2.
《草原》是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文笔优美、情感浓郁的记叙文。文章抓住事物的特点,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生动地描述了内蒙古事原的瑰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情景交融,是一篇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本文时,教师若能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的景色、美的语言、美的文思、美的意境,将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审美素质。一、巧用多媒体,感知景物美审美的基础是审美感觉,即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感性认识。课文作为审美对象,学生的认知障碍是没亲眼见过内蒙古草原,很难想…  相似文献   

3.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教学时,要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读助讲读中领会《草原》朗读课型设计广东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邓玉玲《草原》是我国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意境优美、诗情浓郁的记叙文。文章抓住事物的特点,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蒙古草原瑰丽的景色和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是一篇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5.
《草原》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草原的美景和蒙古人民热情好客为重点,加以描绘和叙述。从而赞扬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文章语言流畅,清新。情感充沛、真挚。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朗读,感悟语境之美。情感之真。  相似文献   

6.
【案例呈现】 案例一:在学校先行课活动中,听了六年级第十一册的一堂语文课《草原》,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相似文献   

7.
草原     
【说明】《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初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的见闻感受。描绘了草原辽阔美丽的自然景色和蒙族同胞热情好客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全文按内容可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一自然段)  相似文献   

8.
教学《草原》(九册第十课),运用铺垫、比较和直观的方法,可以做到“少、精、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铺垫是写作的方法,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草原》第一段着力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为表现生活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的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作了很好的铺垫。读完全文后,使人感到:草原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灵更美。自然地把环  相似文献   

9.
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走出高投入、低效益的困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科学之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王京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现把这节课介绍给大家。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草原》一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生:介绍了作者初次到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板书:景美人亲)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景美”这一部分。(出示草原挂图,看图想象草原是什么样的。)师:我们来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中哪句话向我们概括地介绍了草原景色的特点。(生读课文)生:“一碧千里,而并不…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 《草原》一课是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老舍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文章笔意流畅,韵律感强烈,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景物的美、人物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草原的美和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受草原的美景并背诵第一自然段,深入学习对事物的描写,并在学文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而如…  相似文献   

11.
小欢: 你好! 转眼从四川到内蒙古已一年半了。从天府之国来到这茫茫的大草原。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内蒙古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都给  相似文献   

12.
《草原》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本课意境深远、情感浓郁、语言优美。因此教学本课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作者的语言美是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破重点,笔者建议如下。一、激发阅读期待,感悟自然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草原奇丽的景色。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特有的美景?可设计如下:1.聊草原,请见过草原的学生谈谈印象中的草原;请没有见过草原的学生说说自己想象中的草原。2.看草原,展示多媒体(配有音乐的草原风光片)。3…  相似文献   

13.
<正>一、背景分析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生词,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要求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亲近自然,走近社会,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此,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声色氛围,吸引同学们的视觉、听觉,积极引导学生们感受语文课堂的美妙与丰富多彩。二、案例描述在课文《草原》中,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展现了祖国大好河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记叙了作者初访内蒙草原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族兄弟热情接待的情况。这篇课文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要求,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初步理解课文中所讲的事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读和训练。 《草原》一课描写的环境有两个,一个是草原的  相似文献   

15.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第三次执教《草原》了。前两次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学生读书勾画)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17课《草原》一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对本文的说明是: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解释“蒙汉情深”时,教师用书始终理解为“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实际上课文中写主人款待客人的热烈场面时写道:“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这也表达了鄂温克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更能表达“民族团结”这一…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草原》。这篇课文选自老舍先生写的内蒙风光,文章语言流畅,格调清雅,从作者初入草原感知整体美入手,记叙了作者访问内蒙草原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作者一行受到蒙族同胞热情欢迎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草原》摘选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内蒙风光》。课文通过作者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三个特点:一是草原的景色很美。写了天空、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二是草原面积很宽广。主要是用具体的数字和行车的感受来体现的。三是草原人民很热情好  相似文献   

19.
《草原》是一篇讲读课文,它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记叙和描述了作者访问一个草原牧业公社的见闻和感受。文章记叙的内容十分简单,但是由于作者精于描绘,使人仿佛目睹了壮美秀丽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族人民热情、纯朴、好客的场面。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20.
韦晓慧 《广西教育》2014,(13):65-65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文佳作,作者老舍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充分展示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二、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二)过程与方法:领悟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