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恩之路     
我出生在大庆.4岁开始学习围棋.缘于“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刮起了“聂旋风”,我的爸爸是个围棋迷。我的启蒙老师李立君教出了十几位职业棋手.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颇为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2.
邓元鏸,字纯丰,号弈潜·清末无锡人,约生于道光、咸丰之际。光绪年间先后任四川长宁、开县、眉山、华阳等县知县多年。他不仅工诗文,且好读史,尤酷爱围棋一生致力于搜求前贤弈谱,和刻印清代名家弈谱,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围棋棋谱收藏家、出版家和棋史研究者,他虽19岁才开始学围棋,但他“好古敏求,嗜弈成癖”,经长期“极意研求”,为中国的围棋事业作出了三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名人的尝试     
《围棋天地》2014,(20):70-71
名人有些寂寞,他已经很久没有面对过让他有些许胆寒的对手了。虽然贵为日本棋界的王者,但他连一点幸福的感觉都没有。现在,胜利已经不是他所追求的唯一,他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围棋的下法,对于未来的道路。这一次,坐在他面前的绝不是弱者,但他仍然不以为意,他只想下出自己的围棋。  相似文献   

4.
球迷俱乐部     
李昌镐不应拒绝广告吴奇伟咸宁市据报载,李昌镐成为世界围棋第一人后,韩国一些企业对他产生了兴趣,有的开出高价请他拍广告,却遭到了拒绝。对此,围棋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给予李昌镐极高的评价,认为李昌镐除了围棋,从不做与围棋无关的事,其专心致志于围棋的敬业精神值得每一位棋手学习。显然,这些评价的出发点或者说目的是善意的。但就事论事,李昌镐此举多少令人感到遗憾,尤其是在围棋需要扩大影响,需要在世界普及和推广的今天,李昌镐不应拒绝广告。试看当今世界体育运动,最普及和最具影响力的往往都是那些商业化色彩最为浓厚的运…  相似文献   

5.
疑惑     
《围棋天地》2011,(18):23-23
《围棋天地》编辑们你们好!我是《围棋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2005年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期《围棋天地》必看,认为《围棋天地》是一本围棋爱好者必须拥有的杂志。  相似文献   

6.
刘帆四段 《围棋天地》2013,(15):102-105
这期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与学生的对局,他叫郑齐,今年16岁,去年移民加拿大,并获得了加拿大青少年冠军。比获得冠军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围棋认识了很多热爱围棋的棋友,他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以及在不同国度的理解涵义使他更加热爱围棋。以前教导他们时我曾讲过,不光要学习围棋的技法,也要体会围棋的文化!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对围棋理解的加深,我很欣慰!  相似文献   

7.
六、浪花淘尽英雄前两年李世石退役震动棋坛,很多人对他年仅36岁就急流勇退感到惋惜,但理解围棋的人们,或多或少能够体会到他这么做的心情。或许每个爱好者步入围棋世界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令他激情彭湃的目标,可能是成为一个行政区的第一高手,可能是一个地级市的第一高手,像李世石这样的世界冠军,成为天下第一人一定是他的毕生信念。  相似文献   

8.
混血棋迷     
围棋带给他无穷的乐趣,改变了他的生活,而他也给予了围棋更大的回报,为围棋的交流和普及不遗余力。虽然他注定将远离围棋舞台的中心,但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愉悦已经令他获得最大的满足。其实,田中广悦先生这样的人,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开局有一套     
李劼 《围棋天地》2014,(16):77-79
琴棋书画都是从中国文化这一参天大树上结出的艺术果实,它们各有特点。围棋是艺术与竞技相结合,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文化遗产,但20世纪以来,围棋逐渐向体育竞技靠拢,艺术的成分明显淡化,然而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围棋的艺术性依然是无法取代的。围棋有天圆地方宇宙之美,有地域划分疆界之美,有激情碰撞惨烈之美。  相似文献   

10.
从快乐出发     
刘乃新 《围棋天地》2013,(14):20-21
国运昌而棋运盛。近几年,学围棋的孩子比较多了,但在初步繁荣的背后我们看到:冲段少年的文化及礼仪缺失、围棋稚子的功利主义和缺乏教养……由此而深思:作为围棋教师,围棋应该怎么教,教什么?围棋的思想文化究竟怎样传承?带着一个美好的围棋梦,我开始播撒围棋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围棋近两年发展之快,可以说超乎专家和媒体预想之外。快在什么地方?怎么能够证明中国围棋发展之快?说一说围棋新秀们的成长,那才最有说服力。中国的围棋是从1956年国家举办比赛开始起步的,在此之前的围棋,是纯民间式的自生自灭式的发展。尽管在我国历史上围棋发展也有过昌盛时期,但比起现今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人民大众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那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围棋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围棋在社会中起的作用——围棋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围棋的职业水平。对于后者来说,围棋新秀的成长才是衡量长期发展的一个要素。 我国获得职业围棋段位的棋手并进行注册的,接近三百人。在这三百人中,198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2.
平凡的感动     
胡煜清 《围棋天地》2013,(7):114-116
他并非权高位尊的政府高官.也非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个基层的围棋耕耘者。但对于围棋事业而言.他却做出了不普通的贡献.在丽水这座围棋并不怎么发达的城市中.他举办了七届南方业余围棋天元战.市级围棋比赛更是不计其数:丽水围棋大大普及.涌现出了蓝天、柯洁等职业新锐棋手。  相似文献   

13.
自1997年我国围棋向职业化进展之后,与之配合的民办围棋培训在各地就应运而生了。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围棋培训单位中,以文化教育为主,以长期围棋教育为远期目标的北京杏泽围棋学校的诞生开创了围棋发展的崭新之路。学校一诞生就得到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的支持,他断言围棋进入学校才能够真正在民众中扎根;围棋只有进入课堂才能够体现它自在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围棋人才。五岁的北京杏泽围棋学校沿着这一正确的办学路线,不仅在文化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五年来在围棋教学中,也结出硕果。  相似文献   

14.
《围棋天地》2013,(2):115-115
围棋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学习围棋可以提升自身修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更能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济南市纬三路小学早在十年前就将围棋纳入校本课程.各年级都有围棋课.美妙又神秘的黑白世界深深吸引着同学们。  相似文献   

15.
棋内棋外     
福建联赛如火如荼,但比赛之外,一直支持福建围棋的“艺术企业家”范总的一句话却让我思索良多:“尽管我围棋下不过你们,但是围棋带给我的却一定比你多,围棋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爱好,是一种道,围棋的棋理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几乎都能贯通,这才是围棋最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谢伟 《围棋天地》2007,(4):92-93
何云波先生以围棋作博士论文,探讨围棋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关系。他的导师、四川大学的曹顺庆先生说,这是从形而下的角度,开辟一条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的入径。而全书竭力想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作为竞技性游戏的围棋,在中国古代是如何成为艺术,如何被赋予“道”的意义的,到20世纪,它为什么又会重新回归为竞技。  相似文献   

17.
星恒视窗     
应昌期世界 应昌期先生虽然早已故去,但应氏杯还在,在第四届应氏杯激烈的决赛阶段,我们来回顾一下应氏杯的创办者应昌期先生的围棋世界。 应昌期出生于浙江省宁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由上海前往台湾,后来成为台湾银行副总经理,国泰化工公司和国际证券金融公司董事长。应先生从6岁开始下棋,他当时的老师是任小学校长的父亲。大学时代,他在上海日本人开办的围棋会馆里下棋。1972年,应先生设立了财团法人中国围棋会,当然所有的费用都是由他负担的。此后他又设立了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1988年,创办了应氏杯,成为世界上…  相似文献   

18.
刘帆 《围棋天地》2014,(7):85-87
本期介绍的是一次民间的国际围棋交流,执黑的一方是来自波兰的工程师斯特凡。他为了探知东方最具神秘色彩的国际化超级游戏——围棋,辞去工作专门来中国学习围棋,师从闫安七段学习,据说现在是职业棋手让二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郑寿铉 《围棋天地》2011,(10):105-107
围棋学的范畴 就学问领域而言,由于围棋拥有人文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特性,所以很难把围棋归于某一个领域。围棋既有艺术、哲学、文化方面的特点,也有数学、认知科学层面的特性,还具有体育和运动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20.
在明治时代之前,围棋是“琴棋 书画”四艺中的一种,在日本被视作 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艺术。在西洋舶来的文化中,由于也有音乐和美术,所以,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很顺畅地保留了相关的一些内容,但惟独围棋被排斥在外,下围棋好的孩子受到大家的轻视。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中小学生有足够多的在校学习音乐和美术的时间,但在校学习围棋的学生却少而又少。 在这方面还有另一个例子,岩波书店是日本字典、辞典等工具类出版物方面最大、最有权威的一个出版机构,它出版的《广辞苑》是最为权威、涵盖面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但是,其中却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