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俄老布尔什维克米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长期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1923年应孙中山先生的邀请,由共产国际、俄共(布)中央派来中国。在中国工作了整整四年。为帮助国民党改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作出了极大贡献”,“成绩卓著”。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鲍罗廷,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作为苏联政府派驻国民政府代表、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中国大革命的援助和政策,主要是通过他来实现的。他以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首席政治顾问的身份,参与了大革命时期的一切重要活动,在华的四年期间,对中国革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一1923年9月,应孙中山的邀请,共产国际任命鲍罗廷为驻中国代表,苏联政府派遣鲍罗廷为国民  相似文献   

3.
宋庆龄是孙中山在革命事业中的得力助手,她以赤诚炽烈之心协助孙中山在各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23—1924年,是中国革命的多事之秋,也是孙中山的思想转向联俄联共的重要时期。1923年10月,应孙中山之邀,鲍罗廷以国民党顾问的身份来到广州,受到了孙中山夫妇的热烈欢迎。很快,孙中山夫妇就与鲍罗廷夫妇成了好朋友。鲍罗廷的妻子法妮娅在回忆中谈到过两家的关系:“到广州以后不久,我就认识了孙中山和他的夫人———容貌秀美的宋庆龄。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对我们家人和各苏联顾问也很真诚、友好,她积极参与丈夫的…  相似文献   

4.
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结盟的政策,但孙中山在确立了联俄政策后继续期望英美日等列强支持中国革命,尤其对日本的期望更为强烈,并且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为斯大林派往中国的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大革命的历史发展.凭借"革命权威和苏俄的援助"及孙中山的极度信任和倚重,他将政治顾问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鲍罗廷在小心谨慎的权势运作中展示出了个人的非凡才能,但国民党"以俄为师"的改组终究还是没有走上"全盘俄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尚红娟 《历史教学》2007,3(12):11-16
为斯大林派往中国的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大革命的历史发展.凭借"革命权威和苏俄的援助"及孙中山的极度信任和倚重,他将政治顾问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鲍罗廷在小心谨慎的权势运作中展示出了个人的非凡才能,但国民党"以俄为师"的改组终究还是没有走上"全盘俄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1923年,毛泽东同志写给夫人杨开慧的《贺新郎》词,这是读者迄今读到的毛泽东诗词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该词写作于何时?诸说不一。有的认为在4月,有的认为在秋天,有的认为在秋末冬初。如所周知,1923年上半年与下半年革命形势颇为不同:上半年发生了“二·七”惨案,反革命气焰一时甚嚣尘上,形势较为严峻;下半年的11月份,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了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发表改组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  相似文献   

8.
我国史学界一直认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于是这个宣言就成为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标志,于是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帮助起草这个宣言就被看作孙中山由旧三民主义者进到新三民主义者的重要因素。然而,却很少有人怀疑据以进行这种推论的前提是否正确。笔者近年来翻阅有关资料时,越来越感到此说与史实有很大出入。  相似文献   

9.
鲍罗廷于1923年来到中国,1927年回国。他作为苏联在中国的首席政治顾问,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他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了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建立了强有力的北伐军,先后取得镇压“商团叛乱”、东征、南征的胜利;促进了民众运动的发展。但他在大革命危机之时再三妥协退让,牺牲共产党的利益来维护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进行,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1927年5月,共产国际先后对中国共产党发出两个紧急指示,通称《五月指示》。国际代表罗易将它送给汪精卫看。中国史学界对《五月指示》和罗易泄密一事认识不一。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就教于史学界。 正值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后的革命紧要关头,罗易率共产国际代表团来华。罗易一到武汉即与鲍罗廷发生了“政见冲突”。鲍罗廷主张推迟土地革命,罗易则要深入两湖的土地革命。他们两人的争论影响到中共五大决议案无法实行。罗易只好把这个争论不决的问题反映到莫斯科,等待共产国际的裁决。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小说流派,是鲁迅首先予以重视,他在《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924年)、《坟·论睁了眼看》(1925年)、《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1929年)、《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1931年)等著作中都曾专题论及此类小说。纵观其全部论述,鲁迅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1927年1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举行“徐州会议”,决定实行“宁汉合作”,共同反共。在这个背景下,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鲍罗廷离开中国,返回苏联,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随行人员之一。她随鲍罗廷和其他俄国人北进,并负责旅行日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史学界一直认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于是这个宣言就成为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标志,于是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帮助起草这个宣言就被看作孙中山由旧三民主义者进到新三民主义者的重要因素。然而,却很少有人怀疑据以进行这种推论的前提是否正确。笔者近年来翻阅有关资料时,越来越感到此说与史实有很大出入。所谓“重新解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新增加进来的内容是孙中山过去没有认识到或尚未作系统阐述的。但是据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所“重新解  相似文献   

14.
1923年1月26日签署的《孙文越飞宣言》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过很大影响的文件。宣言中有关中东路的条款,涉及到苏俄、孙中山、张作霖三方面微妙的关系。本文拟从这点谈起,对孙中山“联俄”过程中的一段插曲作些探讨,以求加深对“联俄”政策实施时的复杂情况以及当时中俄关系的了解。1923年1月28日,即《孙文越宣言》签署后两天,孙中山写了一封信给张作霖,介绍了广东局势变化的情况,说明派路孝忱持困谒张“申请援助”;信的结尾写道:“又俄国外交所关尊防至巨,其详由孝优面陈.文顷与越飞民谈话,报章译载有将要点遗漏着,特兹饬人补…  相似文献   

15.
薛瑞汉 《历史教学》2003,40(2):41-46
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苏俄早期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终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包括沙俄在华权益)为出发点,视国际局势的演变与其自身力量的消长,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分析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及中国的反应;从北京政府转向孙中山;加拉罕使华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  相似文献   

16.
苏俄、共产国际与陈炯明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不久。1918年下半年,陈炯明在孙中山敦促下,率领粤军攻占了福建漳州界地,建立了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下的第一块根据地。刚刚建立的苏俄政府得知这个消息后很快就表示了赞扬和支持的态度。苏俄政府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斯大林亲自撰写文章,称赞上述事件是“在中国实现苏维埃代表制”(1)。旅居俄国华工联合会负责人刘绍周也在彼得格勒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赞扬  相似文献   

17.
《寄小读者》是冰心29篇以通讯形式所写散文的总题目。从1923年7月25日起,陆续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的《儿童世界》栏里,1926年5月结集出版。 1923年,冰心燕京大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学校的金钥匙奖,并且得到了美国波士顿·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于8月间赴美学习英国文学。这29篇通讯,1—6、28、29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北上期间,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鲍罗廷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敦促下转变对国民党右派妥协政策。在国民党"二大"后,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逐渐主导国民党党权。国民党右派为争夺国民党党权,最终发动中山舰事变,谋求军权高于党权。由于苏联使团和鲍罗廷对蒋介石的妥协,国民党左派失去了以党权限制军权的机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最终通过中山舰事变取得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19.
《苔蕾丝·德斯盖鲁》是法国现代文学中声誉极高的小说家。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佳小说之一。发表于1927年。本世纪初,当莫里亚克开始登上文坛之时,被称为反传统的意识流小说和“新小说”思潮以普鲁斯特,纪德为代表正在法国以及欧洲崛起。他却执着于维护和弘扬以巴尔扎克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在发表了《给麻风病人的吻》(1922)、《苔蕾丝·德斯盖鲁》和《盘缠在一起的毒蛇》(1931)等作品后。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1952年,瑞典皇家学会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对心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形式,以强  相似文献   

20.
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苏俄早期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终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包括沙俄在华权益)为出发点,视国际局势的演变与其自身力量的消长,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分析: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及中国的反应;从北京政府转向孙中山;加拉罕使华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