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教育管理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笔财富。书院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强烈的道德诉求,淡泊明志、修身养性、砥砺品节,是书院教育的宗旨所在。从过去10年的研究情况看,我国学者对书院教育的研究较为细密,但对书院道德教育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以书院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为视角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期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的“老问题”开启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书院教育模式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文章通过回顾我国古代书院兴衰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中探索书院在选址、藏书、祭祀、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及道德教育方面的特点与价值.通过研究,从注意大学物质文化品位建设,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良好师生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教育这五个方面来阐明书院教育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推行“开放式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开放式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行“开放式道德教育”。必须加强比较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坚持道德教育的主导性,实现德育社会化,体现自身特色,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课堂道德"渗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教师通过为数不多的课堂德育课程进行直接的“灌输”教育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重视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加强道德“渗透”教育。一是重视通过开设大量的人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道德“渗透”,即寓道德教育于人社会科学教育中。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有利于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传统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机构,具有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等功能。在教育方面,传统书院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重视学术探讨。利用言传身教、贱履躬行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传统书院教育,对我国南宋理学、明朝心学的传播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言传身教和贱履躬行的道德教育,在今天的德育教学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理念,以“正义君子”为培养目标,以“四维”“八德”为施教内容,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主张“知行相须”,强调“修身为本”。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就是教人懂得做人,懂得爱人的教育;“修身为本”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方法,“教人如何修身”几乎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发展史的全部内容。我国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应予继承与弘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内涵,欲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对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朱熹以“明五伦”为道德教育目的,将道德教育分为儿童、小学、大学阶段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知行合一的践履法、教师的指导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和强调“博学”、“忠恕”、“内省”的道德修养法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有不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德育中,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教育名目多、学生行为规范多、自上而下的活动多,而教育实效少。惟其这“三多”而又“一少”,人们自然会想到从如此复杂而又低效的德育中,寻求“道德教育的切入点”。问题在于“切入点”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寻求“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墨子"利本"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质、结构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以“利”为中心的三层次道德教育思想:第一层是道德教育底线,坚决反对“杀彼以利我”、“亏人以自利”;第二层是“兼相爱,交相利”,既可利人也可利己,并将其作为世俗层面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层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其“利本”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启五年,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首,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其主持者皆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略与东林同,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彼此交往不断,一扫王学流弊之迷雾,而使“程朱之说复揭中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院历时千载,声名远播。它不但是阐明义理、讲学论道的重要机构,也是生徒修身养性、砥砺品行的精神家园。本文以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从严格择师、德行考察、教育环境影响等几方面探求书院的成功经验。继承书院优良的道德传统,对现代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四全”:道德教育理念创新所谓“四全”是指实现道德教育创新,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要具有全员意识,实施全方位教育,执行全程监控,实现全面发展。全员性:在道德教育中要树立全员意识。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负有接受道德教育,参与道德教育实践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的风气有一个大的根本的好转。特别是学校,担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主要责任,要主动与社区、家庭联起手来,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是教育者,道德教育不只是政工人员、德育教师的事,任课教师、后勤工作人员也有责…  相似文献   

13.
“心的教育”在日本道德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日本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日本“心的教育”的内涵丰富深刻,实施途径多种多样,可操作性强,对我国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于杜威来说,把教育看作生活本身,把教育看成是实现民主社会理想的最重要的社会机构与途径.实乃对教育寄予厚望。因为他看到教育活动之结果在于人性的改变,而这是一场最深刻的“改善”。以经验、工具、民主三大观念为轴心,以实验、反省、民主三大方法为线索来阐明杜威的伦理与道德教育思想,并获得对我们道德教育实践有所裨益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故事法”是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品格教育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美国相比,国内对“故事法”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运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在新课改背景下,考察近几年来国内教育学术界对“故事法”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运用的研究状况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应当从教育创新的高度,研究新问题,开辟新思路。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三大挑战:道德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大趋势将深刻地改变高校道德教育的旨趣,“新经济”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必将极大地拓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将对高校道德教育的民族特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的挑战,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德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要以培植“道德信念”为目的,从“知、情、意、行”综合入手设计教育,要特别加强情感体验环节,改善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本案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士阶层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其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以主动求学为动力,自觉追随老师左右,与老师朝夕相处中耳濡目染其德行、向老师求学问道中感知效仿其人格。古代书院继承了这种教育传统,教授与生徒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创建了开放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使道德教育自然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取得了卓著成绩。研究古代书院的"从游"教育传统,对于现代高校重建和谐师生关系与有效进行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等特点。从文化现象、沿革、发展、教学等方面对古代影响较大的典型书院进行考察,即可解读出其潜心向学、教研结合、忠心爱国等书院精神,又可探求出其以道德教育为架构、以讲会为办学特色、以导学结合为教学方法等书院特点。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美国20世纪50年代个人主义兴起,品格教育成为“一抹斜阳”,视为道德教育的钟摆开始向左摆动的话,那么,20世纪70年代,以相对主义和浪漫自然主义为指导的“价值澄清”、“认知发展”等,则是道德教育钟摆回到了“顶点”。而新保守主义思潮浸润下20世纪90年代品格教育运动的风起云涌,表明美国道德教育的钟摆开始向右摆动。现代社会越来越彰显出曼德斯所揭示的“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美国道德教育钟摆的摆动轨迹。无疑是一面镜子,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钟摆”的摆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