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老师提出的“不能愧对中等生”的命题,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真正的教育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但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确实存在中等生群体被有意无意忽视的现象。面对“中等生现象”,教师应该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论如何突破“中等生教育”的灰色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过程中被称为"中等生"的学生群体经常被教育者忽略,中等生的"灰色状态"该如何突破,本文试图从教育本身、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提出分析和改进的策略,以此促进中等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4.
朱立波 《考试周刊》2011,(41):216-217
中等生是一个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群体,介于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不经常违纪,却很少取得显著成绩。在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具备较好潜质,可老师没有精力兼顾到对每个中等生的潜能开发和能力培养。通过实践,作者发现从抓好养成教育、注重智能开发、多给他们表现机会三方面出发,可将中等生逐步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有用之材。  相似文献   

5.
“中等生”教育偏差的成因与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中等生”的群体特点,对“中等生”集体性疏忽偏差进行有效的纠正。“中等生”是一个听话、谨慎、中和、不缺智力的庞大群体,教师应针对其特点,采取积极措施,纠正对中等生的教育偏差,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对“中等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掌握特点,分类教育;挖掘潜力,促其发展;创造机会,体验成功;“主体”倾斜,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6.
中等生向来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既不像优秀生那样被班主任高看一眼,视为珍宝,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被班主任倍加关注。可是,近年来,在一些初中毕业班中,“中等生”俨然成为班主任的“新宠”,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施行,其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开始面向全体,也逐步渗透到每位教育者的心中。以前教育工作者采用的是“重点培养优等生、辅导差等生、过分忽略中等生”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课堂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优等生思维活跃、成绩优、表现佳,由此成为教师的“宠儿”;而后进生则由于学习能力较差,会受到教师的注意与帮助;中等生则由于学习成绩一般而被教师忽视。  相似文献   

8.
季蕾 《成才之路》2020,(7):70-71
文章以中职学校班级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中等生为研究对象,根据中等生的特征,从多一些目光的停留、多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多一些批改和展示、适度批评、巧妙运用社交工具、每学期至少两次当面深度交流六个方面阐述如何辅导中等生,以达到提升中等生的成绩、能力、自信心、身心健康水平等目的。  相似文献   

9.
赞美中等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 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尤其是心理、生理还处在健全、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敏感而脆弱,特别需要鼓励、喝彩、掌声。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过多的喝彩和掌声给予了优等生和后进生,而忽略了中等生这样一个群体。笔者对有关学校某班中等生的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中等生在一学年中没被表扬过,也没被批评过,有的甚至都未被老师的眼神光顾过。他们自认为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对此,他们表现出了明显的无奈。问他们是否想得到赞美,他们中有人说:等我先变成优等生或差生吧。其实,大多数中等生在智力上与优等生不相上下,只是或少了一些积极进取的劲头,或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而已。因此,我们应对中等生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促进其发展。实践证明,赞美中等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培优扶困”工作,常忽略了中等生,这类学生变成了“鸡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好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本人、对整个社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教师肩负的一个重任。如何提高中等生的物理成绩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具体分析他们情况。在思想上、学习上、考试方法上引导和帮助,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融立 《家长》2012,(6):29-31
“中等生”既可以成为“优等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成为“后进生”的“预备队”。孩壬走向何方,关键在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成绩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他们可能会被教过他们的老师忘记名字,其某些言行也经常被家长无意中忽视。然而,他们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等生”。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类伤害不容易被意识到:当教师过多地关注优等生和后进生时,对中等生的冷落就是教师在无意识当中对中等生的一种伤害。本文以教育心理学和新《课标》为基础,分析教育教学中教师忽略中等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三个解决策略: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中等生的主体意识;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中等生的自信心;注重训练的有效性,改善中等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除了“优生”和“差生”,其余的就是中等生。笔者认为,中等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往往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常被认为是中等生的学生,指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水平;这个概念的界定虽然并不科学,但容易被人理解。这部分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班级的主要成员,是绝大多数,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班里学习成绩较差或容易出问题的学生,一般都会得到教师的特殊关注,而学习成绩较好并且其他方面也较为优秀的学生,更会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这两部分学生都不是在校生的主流。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其中坚力量是中等生,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或滑波主要取决于他们。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等生。根据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教学…  相似文献   

15.
罗晓路 《教育文汇》2007,(10):28-29
一片森林,树木总是参差不齐的。一个班级,学生也同样是有差别的。如果说优等生和后进生是班级中的特殊群体,那么,中等生可谓是最普通的群体。他们的普通在于学习成绩和诸方面表现平平,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这就是被研究者命名为所谓“中等生现象”。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中等生现象的研究与教育,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学段的初期“中等生”在整个班级学生中占大多数,他们普遍能遵守课堂纪律;他们渴望进步,但又不够积极主动地勤奋学习.他们因处在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位置上,很难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少数毅力较强的中等生能较长时间保持在“中等生”的水平,大部分中等生因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努力后,没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而对学习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实际上班级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中等生,但教师却常常会忽略,甚至于冷落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等生往往表现平平,成绩久久不能上去。之后,对于学习,他们就会慢慢地变得懈怠。  相似文献   

19.
吴慧丽 《吉林教育》2008,(11):91-92
一直以来,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工作常挂嘴边的话题与"尖子生""后进生"离不开,而我们常常会忽略了另一个群体——"中等生"的存在。本文就中等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心理特性做了描述,并就如何更好的关注中等生,使其更好的发展阐述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张维霞 《四川教育》2004,(11):44-45
中等生,一个占全班60%以上的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抓两头带中间”的“经验”使其多年来一直被忽视、被遗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句话的公正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笔以为,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除了抓好两头,还要为中等生搭建好起飞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