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26)
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环境也成为越来越多行业发展关注的重点,因此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风电产业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迅猛发展。而风电场升压站普遍具有集电线路较长、系统电容电流较大等特点,这对风电场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立足于风电场升压站的运行现状,就其低压侧接地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出适合风电场升压站安全运行的低压侧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5,(17)
根据现阶段风电场集电线路型式选择的实际问题,再结合风电场工程使用的集电线路类型,对架空线路特点和集电电缆特点分别进行叙述,文章以南方地区风电场为例,充分考虑到南方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并对此区域内风电场的线路类型之间的成本造价、技术特点进行对比,保证在投资情况差别不大的条件下,从中选取最为合适的集电线路电缆方案。  相似文献   

3.
风电场一般处于电网末端的薄弱环节,10k V架空线路常年受到风力的作用,极易发生短路现象。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最常见的故障是单相接地,发生单相接地时电流较小,单相接地时不形成短路回路。若未能及时处理,极易发展为二相短路,使故障扩大,从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后果。系统的介绍了HY-ML2000型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特点及改进措施。有利于系统分析接地线路故障的起因,进而提高电力供应中的安全性、经济性,对风电场的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2)
现阶段电力企业为了减少风电场架空集电线路出现跳闸的次数,保证线路设备可以尽可能少地受到过电压和短路电流出现的情况,已经开始不断地采取措施来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导致出现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恶劣施工条件下,风电场施工人员对对线路巡视的次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保证风力发电场集电线路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劳动的强度,帮助提高了整个工程的运行效率。本文就对集电线路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针对产生事故的原因积极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来对集电线路进行了优化和改造研究。  相似文献   

5.
35k V集电线路设计上未装B相CT,当第一条集电线路发生B相接地,同时第二条线路发生A或C相接地,构成两点接地短路情况下,只有第二条线路保护启动跳闸,第一条线路不跳,这样接地点不被切除,就给其发展成三相短路留下了机会,埋下了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电网系统的发展,电力系统中的过电压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随着电缆线路逐渐代替架空线路,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在中低压电网中电弧接地过电压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尽量减少电孤接地过电压对中低压电网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风电场集电线路工程是将各风电机组所发的电量由联络线路组接后分送至场内升压变电所低压侧,经集中升压后通过接入系统线路与电网并网。由于风电场项目投资远比一般的发电项目昂贵,为节约工程的造价,有必要对风电场内采用的集电线路方式及导线选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以提高风电场工程建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仇睿  程杰 《中国科技纵横》2009,(12):293-293
我国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路是一个特定的配电网络,它一般采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运行方式,系一小电流接地系统。铁路配电网采用自动闭塞和电力贯通线路(简称自闭/贯通线)为铁路系统调度集中、大站电气集中连锁、自动闭塞、驼峰信号等Ⅰ级负荷供电。由于线路自身特点,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率高,且查找困难。针对故障点的定位问题,本文就铁路自闭,贯通线路故障选线与定位的意义、自闭,贯通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了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9.
35KV及以下电力网为非直接接地电网,接地时接地点的间歇性电弧可能在电网中引起过电压,设非故障相的绝缘薄弱点发生第二点接地,造成扩大事故。为次反映不同判据的选线装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文中介绍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特点及各种情况下小电流的选线装置。我国广大的城乡配电网均属于小电流接地系统,即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并不破坏系统线电压的对称性,系统可继续运行1~2H,运行人员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判断出故障线路并使之与系统隔离,以防止故障的进一步扩大。基于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出现零序电流及零序电压的特点,通过检测不同的量就构成了技术特点不同的小电流接地绝缘监察装置。  相似文献   

10.
为防止人体间接触电以及配电线路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设备损坏、火灾等事故,保证设备和线路的热稳定性,我国现行的电气设计、施工等相关规范都提出了在低压配电线路中需设置接地故障保护装置。在国家标准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1]第4.4.10条明确指出了采用接地故障保护的两种方法:零序电流保护与剩余电流保护(亦称漏电电流保护)。这两种电流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相同,但适用范围、安装等要求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某风电场在现场使用挖掘机施工时,不慎损伤35kV出线钢铠电缆,造成35kV出线地埋电缆接地,而线路零序保护未动作,主变压器跳闸。本文详细分析了35kV线路故障越级跳闸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井下低压电网供电系统中,存在漏电电流问题,这种漏电电流的存在与井下低压电网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方式有关。三相电对地呈绝缘状态,存在三相对地绝缘电阻Ra、Rb、Re。由于供电线路中使用大量电缆,存在三相对地分布电容Ca、Cb、Cc。由于存在绝缘电阻和分布电容,  相似文献   

13.
在电力传输和使用过程中,接地施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安全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将多于的电流导入地下,防止较高的电流在大功率电器的使用过程中损坏,接地处理还可以在高压点传输过程中防止雷击等现象的发生。在接地材料中,更多的使用铜覆钢材料,它能更好的保证接地的质量,也能带来更多的优点。本文对架空输电线路铜覆钢接地体施工方法进行了探究,对铜覆钢接地体施工的特点、原理、适用范围等以及施工中的流程和技术特点等进行了阐述,对其中的施工质量以及安全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电站发电单元多采用35kV线路进行输送汇集,在电力系统中35kV系统多采用不接地方式运行。随着新能源电站规模越来远大,集电线路距离长、分支多,造成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越来越大,发生接地故障时电弧不易熄灭,严重影响电网安全。因此新能源电站35kV多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运行方式,配备线路零序保护快速切除接地故障。然而此种运行方式使用较少,国内外相关技术文献有限,实际运行中运行人员对故障后处理经验不足,不能快速确定故障。本文针对经接地变和小电阻接地系统发生故障后的现象,运用向量图进行分析,利用MATLAB/SimPowerSystems搭建电力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并结合实际的故障案例进行验证,归纳出该系统发生故障后的现象规律,便于运行人员快速确认故障,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输电线路在单相断线时,将会引起零序分量以及负序分量的产生,导致电网在发电、供电以及用电等方面的设备均会受损,因此需及时切除。本研究通过总结220KV线路单相断线的故障原因,并对线路长时间的非全相运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与保护思路,通过突变量算法增加负载电流在断线前的比值,提高零序电流。以解决轻载运行或重载运行、单相断线接地或单相断线未接地等线路故障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忆雪  赵彬 《金秋科苑》2013,(22):122-122
该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虽然能帮助我们快速查出接地故障线路,但也有它的先天局限性,那就是对原线路运行参数不能分析,无法排除干扰项,还需要进行微机算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2016年8月23日,樊南变电站新投运一条10kV线路860七坡甲,作为七坡开闭所的进线专用开关。在投运后该线路发生两次接地故障,但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均没有正确动作,运行人员只能根据10kV母线电压降低采取拉分路的方法来判别接地线路,造成了其他运行10kV线路错误停电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双馈风力机的暂态特性进行分析,从风力机无功电流极限、暂态机械特性、暂态控制策略几个方面研究在系统故障时,考察风力机的无功电流输出能力及风力机超速脱网特性。结合大龙潭风电场线路参数对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配置对风力机特性的影响做了研究,最后根据风场内部潮流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容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风电场容量的增大和电网技术的发展,风电场接地网已成为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部分。介绍接地网的主体设计方式,接着对两种主流方式,即:方形接地网和圆形接地网,进行对比分析,对圆形接地网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系统归纳了风电场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接地网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6,(1)
我国的配电网一般采用小电流接地的运行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配电网线路双端故障测距,运用故障初始电流、电压行波线模型分量,并根据不同配电线路的特性和结构采用不同的双端行波故障过渡电阻、配电网混合线路,对故障兴波信号的获取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