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应以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新的起点,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推进改革步伐,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山区特色教育建设,重点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完善评估制度,提高山区职业教育质量,为山区示范性、时尚性、品牌性与传统性为一体的生利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全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学校的品牌特色,为山区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水运是重要的运输方式,对于山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明及清,丹江通道成为联接东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通捷径。以丹江水路为主体的丹江通道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兴盛.成为区域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商路。丹江水运的发展为鄂、豫、陕山区市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丹江两岸市镇成为当地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市场,推动了当地市场化进程.为山区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云南高原水利开发的重要时期,在官府的重视和领导下,云南高原的水利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遍布云南高原的平坝和山区,其中尤以滇池水利工程最为宏大。这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开发服务的。一方面通过减少水域面积获得湖周平原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水利灌溉功效,提高农田的生产量。元明清三代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作为农业开发的助推器,却较为严重地破坏了云南高原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人们不得不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减少农业过度开发所带来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未来几年,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向:高技能人才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助力器,高技能人才数量有较快增长,高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影响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政策障碍逐步消除,高技能人才流动更趋规范、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5.
论文基于内河水运发展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分析湖南内河水运发展现状,运用统计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水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并力荐流域经济下的内河水运以"航运为先"、"水运为基"、"产业为本"、"龙头带动"的发展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关的实施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云南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为其内河航运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探索适合云南水运发展的水运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更为必要.首先,介绍了技能人才的概念、分类及模式,比较了云南不同区域的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进而形成了云南水运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并依据云南水运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提出云南水运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多元制”模式,以期为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谈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释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国际经济发展凸显高技能人才的作用、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比较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探索世界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研究和借鉴其先进经验,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演进和内涵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选择.研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成为热点问题.从历史演进和发展的视角,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起源、发展、丰富和超越的演进过程,对不同阶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分析,归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运尤其是内河水运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需求。不仅表现在认识的落后更体现在水运系统物质基础要素的薄弱。在流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水运研究进程也发生明显变化:从早期"要不要发展水运"的重要性争论演变到战略规划研究;从单一方法、单一学科探讨过渡到多学科交叉合作;从着重微观研究发展到顶层制度设计与规划。但从整体上来,要根本改变水运研究"小、散、乱"的格局和提升水运发展水平,需要系统性的理论创新和新的科学理论支持。流域物流理论的出现得益于这种需求推动,其秉承绿色物流核心价值,在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了集成创新,进而实现对水运和物流研究的双层跨越。  相似文献   

11.
袁爱清 《中国培训》2005,(10):24-25
淮南矿业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随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加快建设一支适应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摆在集团公司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1、制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淮南矿业集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到2008年,初步建设一支以高级工为主体,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着力培养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和高技能带头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技能人才队伍。2、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计划通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培训》2012,(2):22-23
近年来,上海市大力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和全新的特点。一、上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发展(一)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更趋合理。高技能人才比重有了较大提升。根据2010年底上海技能劳动者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发展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前提。十堰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要求:必须客观分析十堰市山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十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日趋明显,且整体素质难以满足新区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在政策措施、舆论导向、具体制度、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若干障碍.因此,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环境、打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形成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营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是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聚集机制根本性转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水运是公认的绿色运输方式,具有运能大、运距长、占地少、能耗低的比较优势。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为主体的内河水运网对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发展内河水运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是发展内河水运国家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被大.因此,全社会开始高度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树立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品牌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与培养模式分析入手,结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总结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提出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基本措施;重点论述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建立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推动高技能人才评定工作、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和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技能人才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前进的助推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以温州市为例,在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照搬其他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而是在借鉴他们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初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高技能人才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政府逐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使用和待遇等政策规定,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和工作环境正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时代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了高技能人才的劳动保护状况。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低碳经济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劳动保护的影响,低碳经济时代,研究和高技能人才劳动保护的意识理念体系的建立,探讨了意识理念对高技能人才劳动保护模式的影响和构建了低碳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劳动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