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鹏 《考试周刊》2013,(85):155-156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作为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合理整合实验课程,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五个方面,谈谈强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2.
李春霞 《考试周刊》2012,(64):174-175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整个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的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阐述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中培养形态学标本辨认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可为医学生的科研和临床打下基础。本文分析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考试的现状及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医学生教育培养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考核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为中心"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来安排学习,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旨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笔者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理论课及实验课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改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平衡思维是中医学专业的内在要求。平衡思维是中医类专业学生应逐步培养的思维方式,中医院校开设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平衡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平衡思维的发展和对知识的理解。本文通过若干具体案例,介绍如何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平衡思维。在传授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体会、形成并逐步运用平衡思维,以便为其他学科的平衡思维培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应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加强实验课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医学教育当中,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同时还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可见,学习好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对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技能,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存在内容多、知识量大、系统性较差、不易记忆的特点,并且当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法简单,对有效提升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极为不利。因此,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展开教学改革,是极为迫切且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将提出有效措施,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展开教学改革,进而促使该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生命学科或医学基础学科,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实验课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发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代替以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及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优化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以动手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能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人员的专业性培训,资源优化配置,是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我院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医学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与实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理论课的教学已经比较成熟,实验课的教学更应重视,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本文在此谈实验课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整个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加强,更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相关医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防艾"专题培训对学生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成绩影响,探索改进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方法:选取毕业后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2008—2014届3160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校期间是否参加"防艾"专题培训并开展"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将研究对象分为"防艾"组和对照组。T检验比较两组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课程成绩的差异。结果:"防艾"组的这两门课程成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防艾"专题培训有助于临床本科生对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建议这两门课程部分章节教学采用艾滋病临床案例教学法;实施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的整合课教学,采用CBL教学法进行授课。  相似文献   

12.
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在介绍医学院校医学免疫学实验课双语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就双语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总结,并提出一些促进双语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学生不易接受的现象,本文从提高语言的幽默性,联系临床病例,利用技巧以及充分利用实验课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部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缺乏兴趣,笔者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尝试把"双百"大赛与微生物学实验课相结合. 通过分析两个具体设计方案,发现在设计"双百"大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显著提高. 这种教学改革和实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医药类院校学生的医学基础类学科的学习效果,广东药科大学对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两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进行了改革初探。在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两门学科的讲授过程中,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进行小组讨论,形成每个小组的答案后提交给主讲教师,教师批改各组讨论题的答案并给出成绩,记录于各组的平时分数中,可以在期末录入教务系统中。实验课亦是按照此类方法给出各组的实验报告分数,最后也按照比例录入教务系统中。最终于教务系统中将按照比例统计出各组学生的最终总评成绩。采用两门学科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为主的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以传统模式教学的最早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学生在新的改革模式学习过程中,能更容易理解及记忆所学课程的内容,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文章总结多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已经应用于医学免疫学实验中,效果较好;进一步在药学微生物学实验中进行实践,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发现学生在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成绩有所提高,实验技能加强,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面向生产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应用技术上。而实验课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培养训练专业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场所,更应加强。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的一门学科,而微生物学实验课又是微生物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搞好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搞好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校要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属于一门较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及理论性。作为一门医学教育的主干学科,此课程能够有效的连接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医学截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知识面,而且发展与更新速度极快,并且所含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大部分学生都觉得难以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在中医院校中,学生的西医基础非常薄弱,所以为了解决诸多问题,必须要加强教学改革。本文结合中医院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介绍了一些有效提高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以期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对PBL以及高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基于此探讨了PBL在高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希望以此来积极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发挥出PBL在高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促进医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