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工程观"理念被工程教育界广泛认同,为现代社会所需要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复杂工程背景下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与个性化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现代工程实践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以大工程理念为背景,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抓手,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教育和创新实践平台。在实训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和综合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与改革,特别是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组织工程竞赛的做法,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探索的最新成果,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要重视非专业素质培养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树立"大德育"理念、强化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开展综合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等途径培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刘欣欣  吴燕燕 《考试周刊》2013,(45):165-166
本文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探讨,结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为增强工程性、应用性,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CDIO模式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CDIO模式密切联系产业,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一个宽广的视野解读工程,使工程与社会发辰、市场规律、管理模式、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心理、审美等紧密结合.CDIO模式既是一种工程教育实施方案,也是一种工程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可以参照CDIO模式,但又要切合我国社会的特点和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探索.构建富有成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以工程教育、创新教育为主线,完成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实验与研究平台的搭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综合、系统地构建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新时期下工程类学科学生培养面临的问题,认为提高工程类学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适应市场经济人才需求的关键。并就工程类学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专业认证“能力导向”教育理念、美国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运动启示,及现代企业对大学生“大工程”素质要求从发,探讨做好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的顶层设计、构筑实践训练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工程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能力评价方式等方面推动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工程文化教育是将科学、工程、人文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教育,是使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立体发展、目标统一的教育,是使自然、社会和个体和谐共处的教育.以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文章从知识、思维、方法、制度、精神和实践等六个方面来阐述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融入CDIO教育理念,提高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奠定学生的工程制图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产品的形成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增强对产品的宏观掌控意识。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融合CDIO理念,从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工程师出发,论述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实验等方面的改革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改革与策略,提出通过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与优化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现代设计手段与方法的应用等策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培养新形势下的全能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工程综合》课程是工程训练中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的课程内容由自主创新、智能机器人和反求工程三个模块组成,后来经过改革发展为由《工程综合》、《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实践》、《科技创新训练》和《工程能力竞赛基础培训》四门课程共同构成新的工程综合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构建了以“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开放式”为特色的工程综合教学课程体系和模式,学生培养的思路上、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协调建设、教学方法的实现上等多方面提出系统的构建,它的改革与发展体现了我们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培养我校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素质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祁红志 《时代教育》2010,(6):115-116
大工程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教育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本文通过实例阐明,灵活地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刍议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基于目前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思路和基本措施有:强调在实践教学理念上,应从应用型工程教育的内在特征出发,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应面向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在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上,应更加灵活多样,实现实践教学向自主型、应用型、开放型、综合型转变;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上,要健全评价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转型地区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制造强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要求为目标,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分类入手,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设想,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基础,为快速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工程文化是指在工程领域里所发生、反映、传播的具有工程特色的文化现象.工程文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工科类大学生的工程文化素质,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内涵除了包括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工程价值观教育、工程伦理观教育、工程审美教育和工程思维模式的培养等方面.要实现工程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树立全新的工程文化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工程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及国家政治、经济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和影响。结合国内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要求的工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工科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的工程教育还存在许多有待探究与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工程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差距。为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战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综合素质,需要从教育观念与培养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诸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论述了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培养方向及教学定位。围绕着"培养目标上注重素质;教学内容上注重综合;思维训练上注重创新"的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建设,构建了"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完整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工程素质调查验证了教学模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向工程教育靠拢。工程人才的培养应从工程教育理念出发,通过对化工专业的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与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工程性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验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化工行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目标。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建立了网络工程图书馆,增加了工程实践综合作业、科技文献综述报告与答辩和撰写工程创新思维报告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