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 ,律己宽人的精神 ;“智者不惑” ,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 ,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者不惧” ,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 ,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论司马迁的游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为游侠树碑立传,并对自己的游侠观作了系统阐发。他将游侠的精神特质概括为“侠客之义”,其内涵包括一言九鼎、诚实守信的人格,急人之难、舍生取义的精神和逡逡退让、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同时,他还提出“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卿相之侠”等几个不同概念,对游侠进行类别划分,以明确其外廷。司马迁游侠观念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表面看来,是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实则是其入世心理在强烈冲击下的现世宣泄。思想范畴属于儒家。司马迁游侠观的闻发具有里程碑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分析其游侠观,对于认识游侠现象、游侠文学乃至于我们民族的意识形态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百年来,陶潜更多地被当作“隐逸诗人之宗”来解读。本文认为:陶潜最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在此追问中所建构的新的人格范型南山人格;而正是南山人格的自然、真率与冲淡、虚静,铸成陶潜诗歌永远的神韵。陶渊明诗歌的人格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菊东篱,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在诗性与神美的层面,达到了完满的契合,二是借“形、影、神”之间的人格对话消释人格主体“营营以惜生”之苦,将大钧之力、大化之功融入南山人格;三是兼用儒道之生死观,建构“乘化以归尽”的生命意识,使人格在生死之思中得到升华。南山之于陶潜,是诗性栖居之地;南山之于中国古代文学,则标识着一种独具魅力的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4.
韩偓人格为后世论者敬仰。清代纪昀赞他“唐末完人”。韩偓一生的经历遭遇均表述在诗歌中。他的政治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歌在对社会现实、政局变动的直接叙写中注重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抒情风格;时事政局恶化,使他在诗中采用了深隐、曲折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沉郁的风格特征;用极本色的语言出色地表达情感;韩偓的诗歌还喜欢用七律写时事,后人称之“唐末诗史、七律殿军”。  相似文献   

5.
《蜀道难》集中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个性解放的强烈呼唤,是他高尚人格的形象写真,达到了与其诗歌艺术完美的统一。具体表现在“描写在环环相扣,结构浑然一体”;“抒情一唱三叹,气势磅礴恢弘”和“句法参差错落,打破乐府陈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碧 《文教资料》2007,(3):52-53
陶渊明的诗文中有大量“鸟”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人格特征。陶渊明虽具有一定儒家入世思想,但总体来讲,仍以归隐居主;在生活理想方面,他追求恬静安适的个人生活;人生观方面,他抱着任真达观的态度,摆脱功名世俗之累。这几个方面的人格,都从他笔下“鸟”的意象得到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这种体制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它最重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散文是‘我’的文学,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所以散文就是自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的自我。我们仔细读一篇大家的散文就可洞见他的人格。作为散文大家的梁实秋,深得其玄机。他不但多说道:“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他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有个性就可爱”、“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并在其散文中顽强地表现着他的个性,坦露着他的人格,读梁实秋的散文,你会发现他人格的动静深刻地描绘在散文里,他人格的声音锐利地歌奏在散文里,他人格的色彩浓厚地渲染在散文里,一个温柔敦厚、旷达潇洒、洁身自爱的梁实秋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9.
在《国学概论》中章太炎坚信:“六经皆史”;坚信:“学在民间”;他强烈反对学术定于一尊;他坚信在国势衰微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学术思想是亳不逊色于西方列强的。但他又深深地担忧在当时西方学说的强烈浸漫中,国学会后继乏人。所以他抱病坚持私人讲学,意在指示后人:什么是国学;治国学应接受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训练,治国学中的误区和正确门径。并对国学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和预测。从这些学术观点中可以看出章太炎这位有学问的思想家和有思想的学问家那种治学术,作学问的独立人格、自主思想和学者境界。  相似文献   

10.
苏轼以他对生命的全部体验为基础,致力于他的人生哲理的更真实、更深刻的把握和探求。他的词作本身所透射的人生思辨性,展现人生所应有的价值取向,即人生的三种境界。一、“地狱”之境:“人生如梦”。这是人生的缺陷。勇敢的承认本身,就是一种醒觉与超越。二、“净界”之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弥补缺陷的强烈而美好的愿望。从而获得人格上的尊贵和心境上的愉悦,即精神的自由。三、“天堂”之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认识弥补并超越,使缺陷不再成为缺陷时,人才真正地达到一种至高境界,人生的自由的王国。也才真正的领受到大千世界的无穷之美。  相似文献   

11.
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被称为"劳改营文学和流亡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全部创作是在劳改营、被流放和流亡国外期间完成的。他经历过10年"古拉格"炼狱般的生活。1970年,他以一部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描写劳改营里生活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触动了俄国人乃至上层当权者紧绷的神经,认为他夸大了苏联的阴暗面,因此而遭到拘捕,却由此而赢得"伟大思想家"赞誉。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不妥协和说真话的作家,前总统普京高度评价他,俄罗斯人赞誉他有一颗"俄罗斯的良心"。他的创作自始至终没离开过关于俄罗斯的主题,因此有人说他具有强烈的"俄罗斯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2.
在夏丏尊为数不多的散文中,“对话体”散文占据了一定比例,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散文作家的特色。“对话体”现象体现了夏丏尊散文写作的“客观性”倾向。这种倾向既体现在它的散文作品中,也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有所阐述。而这种“客观性”则从根本上来源于他的教师身份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夏丐尊为数不多的散文中,“对话体”散文占据了一定比例,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散文作家的特色。“对话体”,现象体现了夏丐尊散文写作的“客观性”倾向。这种倾向既体现在它的散文作品中,也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有所阐述。而这种“客观性”则从根本上来源于他的教师身份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王士祯身为汉族士大夫,在清代政权建立之初出仕满清朝廷.难免会遇到各种来自仕途和人生的痛苦挫折.他的痛苦既有时代的,又有个人的,而他的淑世情怀让他能够从各种痛苦忧愁中解脱出来.很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受到汉族士子的尊敬,在清代历史上曾被那些有志于科举的汉族知识分子奉为"典型"和"模范".  相似文献   

15.
《从牯岭到东京》与《读〈倪焕之〉》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标志性文章,其中的申辩与诤言既表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与革命文学阵营信念相同观点却不尽一致的基本立场。这种独立姿态使他陷入了不被阵营所认可的尴尬境地,他努力求取理解却换来了更加无情的推拒。茅盾的这种姿态与境遇堪可看作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大陆学者把鲁迅加入“左联”说成是共产党视鲁迅为“同路人”、派人做鲁迅工作的结果。反鲁派则把这说成是“招降”、“投降”。以此对鲁迅大加挞伐。事实上,鲁迅之加入“左联’,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是鲁迅对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是他面对日益白热化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必然选择,也与其向往集团作战的一贯追求、重视培养文艺新人的战略眼光有关。总之,鲁迅加入“左联”是自然而然的,是对历史进步怀有热切期望,并愿意为此尽个人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否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迄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纠缠于鲁迅是否自由主义者身份似乎并不必要,重要的是明晰鲁迅在哪些方面和自由主义产生确凿有据的关联。鲁迅的一生特别是早期曾多次引用自由主义理论家的言论,鲁迅的"以众陵寡"论和自由主义的"多数暴政"、"多数统治"主张如出一辙,鲁迅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立场、鲁迅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理解也在自由主义那里得到回应,鲁迅事实上对自由主义并无厌恶之感。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是"无所属"的,他不属于任何主义,但又和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多种主义发生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略谋家和政治家。从曹操执政之始他就在被猜忌中凭才干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颠峰,直至受遗二主。佐命三朝,为后来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和司马懿同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以后一些史书,例如《晋书》,对司马懿都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但是自宋以来,司马懿的历史地位渐被湮没,明清至今,尤其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戏剧小说、说唱文学更是把司马懿说成了无能甚至是反派人物。这种演变,同尊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诸葛亮被神化是一致的,同步的。其实在三国鼎立中,借吴刀杀关羽,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皆出自司马懿之手。至于妇孺皆知的《失街亭》,《斩马谡》,也当然掩盖不了司马懿的智慧。就连空城计。从战略上来说,司马懿也是胜利者,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神来之笔。他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辉煌战绩和高妙谋略被埋没。如“静卧待刺客”,“神速擒孟达”,“百日平辽东”,“韬晦诛曹爽”等。这些史事都表现了司马懿足智多谋,变化若神,所向无敌。现在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19.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词作,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在这首词里他直抒故国之思而引起宋太宗的杀意,使此词成为其绝命词。本文试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1)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中国古词方面的可行性;(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古词,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古词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20.
“水”在周作人的精神世界里扮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或作为美与悦乐的背景让他心向往之,或作为苦闷与忧惧的象征令他不安、逃避。两种角色共同演绎出了他精神的丰富性,角色的演变与转换之间微妙地透露了他的思想变化的讯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