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文学自觉"的肇始期已有诸多论述,有"西汉说"、"宋齐说"、"建安说"等。究其原因无非是各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各有差异以及对"自觉"概念互不认同,自觉标准存在异议,自然出现了关于"文学自觉"的百家争鸣现象。本文拟以"文学本质"和"自觉"为纲探究"文学自觉"形成的时代流变,认为"文学自觉"在西汉初露端倪,魏晋稳步发展,南北朝趋于兴盛,隋唐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2.
回顾文学发展的历史,先秦时期,“文学”的含义包括文章与博学。汉代起已经孕育了文学的自觉因素,这些文学因素经过不断的累积,在汉末魏初时跃升为一种特征鲜明的综合性进步——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3.
提到扬雄的抒情言志赋,今人往往批评其"清静无为"、"消极避世"。然而,所谓的"无为"、"避世"思想在两汉之际这一历史转折点的复杂社会和文化现象中自有其独特内涵——士人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自觉是随着文学的发展与兴盛,从文学群体、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批评等方面渗透出的一种成熟表现。在观照古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时,有一个重要的领域不可忽视,就是正史史臣对文学现象的反映和对个别作家乃至一代文风的记述与评价。在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中,史臣记述南朝文学的各种兴盛表现时,意见详细而具体,评价亦趋全面而完备。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一个显著的成熟化、明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布尔迪厄认为: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中被统治的一部分”,“文学场”在“权力场”中的这一位置决定了它具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中国古代“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肇端于屈原而形成于司马迁,其形成是“文学场”向“权力场”疏离的必然,这种疏离昭示了文学场“输者为赢”的运作逻辑。“楚辞”也被作为“发愤抒情”的范型而为后世接受。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纯文学理论的引入,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和被接受的,但纯文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相符,致使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强调"文学自觉"中"文学"的概念,而对"文学"理解的多样性使得"文学自觉"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文学自觉说"研究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文学史意义上"文学"和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以至于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间诸多文人的创作具有典型的自觉意识。自鲁迅提出"文学自觉说"之后,当今学术界围绕此问题曾经发生过系列论争,进一步理清了文学流变过程中的规律和线索,从而使文学发展的脉络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自我”与文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自我”性情的寻求,与魏晋以来文学自觉意识的结合,开创了文学创作领域的一大片园地,有向来为人称道的田园诗,鸟、松、菊、兰意象,有诗化的隐士新形象,有质朴平实而又不乏风趣的生活诗文,也有生的不如意而死后依然故我的文学生命新型样态。在他的意识里,文学创作如自我心迹的书写,是摆脱了物质经济束缚的纯精神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作文教学程序,以教师下水作文或选文来做示范,使学生有路可循,有例可依,放笔为文效果甚好。“以文教文,以文引文”把抽象的作文教学赋予了实践性、直观性、交流性、启发性,作文水平得以大面积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学自觉的前提是人的觉醒,经过仕与隐的挣扎,陶渊明终于觉醒,走上了真正归隐的道路。他归隐后的诗文创作彻底挣脱了政治的藩篱,摆脱了世俗功利的羁绊,以崭新的思想内容、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显示出高度的文学自觉精神,把文学自觉推向了时代的峰巅。  相似文献   

11.
贾谊《吊屈原赋》首用骚体哀悼屈原,其创作模式影响了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从自我的政治遭遇出发,与屈原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共鸣;他首吊屈原,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历时性的文学阐释,开创了后世作家"吊屈"创作主题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古典文学研究直接依赖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文学文献学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重要方式之一 ,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文献学同时应从广泛的文学研究中汲取营养 ,借鉴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使其具有更高的社会应用价值。文学文献学与文学的母体同为文化 ,我们要深刻理解文化对二者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规定 ,使它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诗歌鉴赏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见到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鉴赏文,应是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鉴赏.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的鉴赏,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其次交待社会背景;再次解释作品题义;复次探索作者心理;再有分析作品内容;然后总结艺术特色;最后揭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对作者和作品给予高度称赞.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受康德、席勒美学思想的影响,以王国维、鲁迅和朱光潜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论家对"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学说产生了浓厚的理论兴趣,他们或将这一学说用于阐明、理解文学的本性,或将之用于分析、解读文学的现象,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现代文论的理论视野。现代文论家对游戏说的言说和发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莆田文学是明代福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福州、晋江等地不同,莆田文学较为传统、保守,带有浓郁的理学背景和士大夫色彩,一向被学界所忽视。这一文风的形成,远溯宋元理学传统,近以明初翰林应召为契机,以强势的地方科举文化为依托。通过翰林官员和其他政府官员的言传身教,借助诗学师承、致仕耆老会等途径,将馆阁文学、京城文学中的一些官方元素注入地方文学活动之中,这既是儒家思想引导下的一种对地域公共社会的文化控制和文学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文学与地域文学之间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17.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相如《大人赋》借鉴了《远游》原作的首、次韵而自铸伟辞。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大诗人。研究杨万里具有当下意义,主要表现在“新”、“活”、“诚”三方面,他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积极的现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杨万里,将为南宋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钱钟书先生的意见给我们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