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庸”作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人民,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哲学传统。因此,认真地探索一下“中庸”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萌芽时期在甲骨、金文中就有“中”,郭沫若对它的解释是:金文凡中央之中均作,乃指事字,一竖之上下各作二旄或三旄而围其中部,意谓其所圈处,适当其中;伯仲之仲则作中,  相似文献   

2.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3.
(一) “礼”(禮)字的本义为事神致福之礼器。早期值作“豊”或“豐”。古“豊”、“豐”不分。甲骨文作(?)(粹540)、豐(甲2744)。王国维曰:“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豊,行礼之器’,其说古矣”。(《观堂集林》6卷14页)。金文形体与甲文亦基本相同。容庚师曰:“金文醴之偏旁,形与豐同,豐  相似文献   

4.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句所指究竟何义 ,为千古悬案 ,故近人各有所论。如于幽明中探赜索隐 ,皇考伯庸当指屈原对其祖先屈申的称谓 ,伯庸乃屈申之表字。  相似文献   

5.
“爰”在甲骨文中作 ,上 为甲人之手,下 为乙人之手,中/乃一棍状物。其本义当为援引。约在西周时,其拉引、援助之义便另加一义符写作“援”来表示,“爰”义则趋虚化。唐兰将本为“哥”字之金文岛误为“爰”字,不妥。“爰”作实词时主要意为“迁移”,犹“曰”和“到”,作虚词时主要用为介词、代词、连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6.
成语“素丝良马”出自《诗经·干旄》:“子子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这首诗是赞美卫文公群臣乐于招贤纳士。旄,同“牦”,即牦牛。干旄,以牦牛尾饰旗杆,竖于车后,以壮威仪。牦牛有“高原之舟”的美誉,为药食两用食物。  相似文献   

7.
“诗教”,似乎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凡擅长诗词者,对其子女晚辈,常常“教”之以“诗”,乃是一种文化品位颇高的家教传统。在《陈毅诗词选集》中,就有两首“教子诗”,其一为《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其二为《示儿  相似文献   

8.
“家”是什么?实言之,乃家庭的住所,虚言之,乃心灵的港湾。中国人的“家”意识特别浓重,过年回家,这是千百年来风雪无阻亘古未变的传统。历代文人更是倾情书写“家”的文字,形成了一种丰厚的文化现象。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写其草庐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自此以降,文人写其居室之作,虽各有怀抱,然皆不出以“家”言“志”的范畴,鲜有超拔者。唐人刘禹锡作《陋室铭》,可谓尽人皆知的名篇。今人梁实秋作《雅舍》,伴随一阵国学热也声名鹊起。现借二文本,试探究一下中国传统文人的精…  相似文献   

9.
对《说文》秀、秃两篆的形体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其实,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现在形义迥别的秀、秃二字乃是由年字分化而来的,二者来源相同。换言之,年、秀、秃三字古本一字,是春秋战国以后才分道扬镳的。 《说文》:“年,谷孰也,从禾千声。”年字在甲骨文中作附图(1),早期金文作附图(2),本象人负禾之形。晚期金文年字的写法出现了区别性符号,写作附图(3)、(4),在人字的中间加了一点或是一横。战国文字或作附图(5)、(6),当是图(3)、(4)的讹变。《说文》篆书年字作附图(7),乃继承古文字中有了区别性符号的年字写法而来。许慎据篆书释年“从禾千声”,实属误解。对此前人早有论及,毋庸赘言。 秀字《说文》云“上讳”,无说。后解《说文》者,或谓从禾九声,或谓从禾从乃,乃象物垂之形,皆不得其意。段玉裁释为从禾从人,是对的,不过段氏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0.
杨云法 《中文自修》2009,(10):44-45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有《苏武传》一课,其中有几处谈到“节”: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3.“单于壮其节”。  相似文献   

11.
考诸经传为宋代金文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宋代金文研究的考诸经传中,《诗》属被征引较多的文献之一。宋代金文研究引《诗》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字词互证、名物互证、史实互证。宋代金文研究的考诸经传为“二重证据法”之滥觞。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说及思想,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心理、规范行为的思想而存在,其所崇尚的仁、礼、中庸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品评之中,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述,以就教于方家。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对仁及怎样才能致仁作了多种解释,从孔子对“中庸”的解释来看,被他奉为至德的“中庸”也是仁及其致仁的途径。孔子说,“中  相似文献   

13.
《中庸》思想之精髓,在于其心育思想。心育之目标,从情的层面,乃在要求实现喜怒哀乐等情感之中和;从意的层面,要有远离怪僻而依常理常道的思虑,意念意识等;从行的层面,要依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现有条件做起的为人做事哲学而行事。具备如上情、意、行之人,即是具备平常心之平常人。平常心之平常人非一般“平庸”之辈,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礼起源于把神与祭祖。《说文》中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I-?,。亦声,,古文礼。”王国维说:“盛玉以奉神之器谓之若丰,推文而奉神人之酒醒亦谓之因,又推之而奉叩之事、通谓之礼。”①郭沫若认为,“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用丰字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盘庚篇》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大概礼之起起于把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各种仪式。”②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礼起源于原始巫…  相似文献   

15.
■新释     
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记述的册命文书中,每每出现“?”一词,不知道它的音读。考释之家颇多,而最具权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孙贻让、王国维二家之说。《观堂古金文考释·毛公鼎铭考释》:“?字金文中屡见,其字从?从?,疑古?字。古从土之字或从田作,如封邦一字而或从土作  相似文献   

16.
《酉阳杂俎》一书中因传抄讹误或使用俗语词等而造成理解困难的词语有很多,我们考释了其中的六个:“作梵”乃“作犯”之误,“继”指病名,“灶瘃”乃“龟瘃”之误,“条”指鸟之粪;“丫戾”乃“了戾”之误;“羊脾”与“羊髀”同.  相似文献   

17.
<正> 整顿史治,是雍正主要政绩之一。而州县吏治,又是雍正吏治改革的得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雍正州县吏治进行初步探讨。一.“吏治之本在州县”雍正始登皇位,在《谕知州、知县》的上谕中,即明确提出:“固邦本者在吏治,而吏治之本在州县。”认为“全省吏治如作室,焉督抚其栋梁也,司道其垣墉也,州县其基址也。苟州县之品行不端,犹基不立,则室不固,庸有济乎!”为此,他告诫州县官吏:“尔州牧县令,乃京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贡赋狱讼,尔实司之,品秩  相似文献   

18.
谈起中庸之道,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消极保守,明哲保身。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毛泽东同志说:“孔中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上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①本文仅就中庸之道的积极性方面做些简要分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中,中正,和谐,适度之意。庸,常也,含有切合实际意思,是补充中的。中庸,通俗地解释就是“适度便能久常”。北宋程颐将其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现在看来,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哲学上的度、量观念…  相似文献   

19.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20.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倔,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