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推荐者的话     
这是一篇视角新颖而又独特的回忆母亲的散文。与很多怀念母亲的文章不同,这篇散文是通过对另外一位母亲的描绘来引发“我”对自己的母亲的追忆的。那位酷似“我”母亲的老人与“我”的母亲一样慈祥,不同的是“我”的母亲没有那样高雅的气质。独在异乡的“我”在一个小酒店偶尔碰上那位老人一家的欢聚,作者由此总是不停地注目那位慈祥的老人。也许是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再也无法像那位老人一样与子好团聚而心中感到酸涩和哀伤,那位老人居然注意到了他,并非常关切地让她儿媳过来询问。这一善良而温馨的举动看似平凡、朴实,但却使作者更加想起自…  相似文献   

2.
一、区别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述.这里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可分为两种视角:成年的“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儿童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前者是一种外视角,有着全知的特点(这种全知是相对于儿童体验视角的限知而言的);后者属于内视角,有着限知的特点.成年的“我”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对梅娘小说《鱼》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的分析中发现:其小说在寻找爱、寻找男人的主题下隐藏着传统女性因袭下来的女性是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这篇小说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视角下,将叙事时间分为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序列,在表面的斥责男权背后,则潜藏着对男权的深深依赖。  相似文献   

4.
<正>剧本概括: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青少年在其成长历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探索自我。周哈里窗模型关于自我认知的四部分里提到了“开放我”和“隐藏我”,“开放我”指那些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隐藏我”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当“隐藏我”太多,如同给自己筑起一座封闭的心灵城堡,无法与外界进行真实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导致他人的误解和曲解,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障碍。探索自我,不应只停留在“开放我”,还应直面“隐藏我”的秘密和实质。每个同学作为“社会人”,在集体环境中,应学会包容那些与我们有着不一样个性特点的同学,在校园里营造互助友爱的团体氛围。  相似文献   

5.
《百合花》与《三角梅》均以女性视角对一个小战士进行了追忆,然而两篇作品在具体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却呈现出鲜明有趣的对比。《三角梅》采用了第三人称“她”的叙事视角,以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分离以及故事层面聚焦者荔生和她的聚焦对象战士贺振木之间的追寻与拒绝的关系,体现出个体叙事对国家叙事的内在对抗;《百合花》则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通过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者与聚焦者的合二为一和故事层面的聚焦者“我”对于聚焦对象“小通讯员”的控制,从而将个体叙事控制在国家叙事的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6.
《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认识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为合理地认识儿童、实现对儿童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儿童生活叙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选择.文章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等人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路梳理,力图融合“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探索一种特殊的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并以一则儿童生活叙事为例,分别运用三种视角进行叙事解构与重构,探索并探讨了运用儿童视角、在视域融合中进行儿童生活叙事的方法选择和实践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一种发展变化中。为了反映这种状态.苏童的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手法。一是流动的视角,一是叙事结构中的换位。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叙事方法采用的是“流动视角法”。他的《烧伤》、《我的帝王生涯》等小说则采用的是“换位法”。但过于追求换位的新奇,使事情变得为了非理性的,失去了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一、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孔乙己》是以小伙计“我”作为叙述人的。从表面看,“我”只不过是为了刻画孔乙己形象而预设的一个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鲁迅以“我”为联系全篇的主线,孔乙己的出场、经历、遭遇以及悲惨结局,无不是通过“我”的目睹、追忆写出来的。而从深层次来理解,我们会发现,“我”在文中对表达主题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整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是以“我”为主体的故事,在“我”眼中,孔乙己只是一个可笑的叙事对象,孔乙己的故事是“我”灰色生活的一种点缀。在文中,“我”随着小说的演进,逐渐被“掌柜”、“短衣…  相似文献   

10.
以“我”为表征的第一人称叙事是最富个人性和主体性的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直接关涉的是人物视角问题——即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但它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第一人称叙事,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的小说发展史上,都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进城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是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普遍采用的叙事视角,具体表现为作者对农民工所承受的身体与人格伤害的描摹。这一视角的采用显示出当代文坛对当下社会生活关注度的增强,同时过度的“苦难”渲染也影响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叙事模式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申丹《叙事学》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对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进行交叉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化叙事理论轨迹。文章引用其观点展开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解读,通过影片“叙事主体”的追问来证明女性形象的陪衬地位。在“叙事色彩”的特点上,笔者通过“顺逆时序的色彩”、“时距中的叙事频率”以及“叙事空间与视角”、“叙事空间的阐释”来凸显“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中的色彩性。最后,通过“叙事补充”,让原本被影片“过滤”掉的历史重新浮现,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叙事补充”等。  相似文献   

13.
贠宝学 《教师》2011,(31):80-80
《毽子里的铜钱》这是北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金钱”这个主题单元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是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几十年前一位卖山薯的老人送两块烤山薯给“我”吃.“我”想给老人毽子里的铜钱但他不要的事情。文章结构较为复杂,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与关爱。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学生感受到这种人情美、  相似文献   

14.
穆时英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这个“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叙述功能,它反映了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我”是孤独的行者,一个被孤立和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15.
调整自己的态度,你会发现许多美丽的风景。梦中,我上了一列火车,在车上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人。我问老人:“这列火车开往何方?”老人说:“终点站。”我又问:“还有多久能到终点?”老人说:“我快到了,你还有六十多年。”“六十多年?”我惊讶地问。老人说:“每个人都拿着一张火车票,期限都是八十年。”“那我可以中途下车吗?”我问。老人笑着说:“可以。路途中有无数站,你可以从任何一站下去,从任何一站上来,也可以换车,但这些车都开往同一个终点。”我好奇地问:“您去过多少个站?还想去哪些站?”老人笑笑:“这个问题我从来不想,我乘车时,总是…  相似文献   

16.
作者隐退是现代小说家的一种叙事策略和手段,它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减少叙述者干预来隐藏自己的作家身份。叙述者干预又被称作“小说中的作者声音”,是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叙述总是努力消弭“作者声音”,尤其是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人物和读者。这种叙述始终以人物为书写对象,以读者共建叙事为归旨,体现出浓厚的利他性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伦理修辞性。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的历史小说中,儿童视角叙事是一种崭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儿童视角在作家进行历史想像与历史书写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非群体、非社会化的极具个性化的限知视角是叙述载体的“弱化”和作家叙事策略上的有意“撤退”,在叙述家族、文革等历史时,儿童视角常造成一些未经阐释的“有意味的空白”,常以叙述之轻表达生存之重,是作家历史叙事中的另一类叙述法。  相似文献   

18.
著名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藉阅读的能动阅读者的能动阅读而产生、实现。作为阅读活动的审美客体——本文来说,具有一定的“召唤性”是引导和促使阅读活动进行和完成的基本要素。“空白”的密度是本文“召唤性”大小的关键。叙事视角是以本文为研究对象的叙事学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叙事视角形成的“空白”密度显然不同,因此本文试图分析一下各种叙事视角与本文“空白”构成之间的关系,以揭示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本文的“召唤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现代作家也都著文谈外国作家,西方小说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药》所接受的外来影响.一、叙述的角度和叙事“时间”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不同,《药》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构造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新书上架     
《今日教育》2011,(12):41-41
叙事教育学是“不讲道理”只讲故事的教育学.既是“教育叙事”。也是“教育叙事研究”。本书从讨论教育文学叙事、教育科学叙事、教育电影叙事的视角将教育学的种种理论隐含在教育故事之中.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