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编选了魏学咿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隋树森先生的分析:“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文的翻译是个难点。初中阶段实词是重点,一词多义是个难点,其中有不少词的翻译有相当大的争议。本文就《核舟记》中末二段"船背稍夷"的"背"的译义,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望能引起争鸣。  相似文献   

4.
5.
杨远林 《阅读与鉴赏》2007,(2):79-79,49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佳作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加以使用。笔者却对教科书(包括新版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过去的四年制人教版教材)的一处注释,心存质疑,颇值得推敲和商榷。鲁教版教材第117页的注释29为“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原四年制人教版的课本第113页注释14中解释“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可见,二者都将“背”解释为顶部,“船背”即船的顶部。在《教师教学用书》课后的“有关资料”中也认可这种解释(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有相同解释,只是页码不同),第151页中摘自《课文分析集》(隋树森著,广东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6.
魏学氵伊《核舟记》是这样说明“核舟”之窗的 :“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其中的“八扇小窗” ,从一个侧面具体地体现了核舟工艺之精致、奇巧 ,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制作的卓越成就。《教师教学用书》把这段话译做“……共有八扇。推开窗来看 ,雕花的栏杆 ,两边相对。关上窗子 ,可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对联” ,将“启、闭”译作动词“打开、关上”。“核舟”之窗真的可以启 (打开 )闭 (关上…  相似文献   

7.
船,先秦叫舟,汉代叫船。在现代汉语中,“舟”与“船”是文言与口语的差别。早期的舟,是选巨大独木剖开挖空而成的,船则由木板制造。所以成语“木已成舟”,说“舟”不说“船”,说“木”不说“板”。用木板造船,大概起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战船中最有名的是楼船。秦始皇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必修5)的《教师教学用书》第27页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边城》的“整体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对《过秦论》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这一句话中的“践”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践,踏。”教师用书则把这句话翻译为:“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解释和翻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船背"一词,现语文课本加了注释.有的旧语文课本把它注为"船底".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语第一册《勾践灭吴》一,课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日:‘莫春,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提到“氾胜之书”,但同版教师教学用书却写为“汜胜之书”,到底哪一个正确呢?《汉书·艺文志》载,“氾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这应为后世通称的“氾胜之书”。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一文。这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解读并不尽如人意。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附吴庚振先生的《(剃光头发微)赏析》(《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即以此为蓝本)也是舛误颇多,如:“作者……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首先,由剃头联想到掌权。”“其次.由剃头联想到清代‘留头不留发’,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剃掉头发).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本末倒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初语第三册选用了明末魏学洢的章《核舟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明人小品,也是一篇古典说明。全篇行流畅,语言洗练,读来琅琅上口,很受人们好评。但教材中的一处注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第九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囚歌》一诗中,对“活棺材”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相似文献   

17.
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核舟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若啸呼状”,其中“啸呼”一词,教学参考资料解释为“大声呼叫”,翻阅一些文言文翻译也大多解释为“大声呼喊”。仔细推敲,这样的解释不符合情理,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8.
初中文言文《核舟记》的“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书上解释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相似文献   

19.
刘松 《中学文科》2008,(4):143-14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教材选录了《卫风·氓》一诗。教学中,当教读完全诗准备小结时,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诗中的‘淇水’出现了三次,它是不是也有作用呢?"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没有想到,《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没有说明。下面就此联系具体的课文作些分析,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